摘要: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这不是演绎,而是河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7月27日,河南“‘播’种星火带头人”公益帮扶行动正式启动,100名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走进课堂,学习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让“数字星火”点燃中原大地的共富希望。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这不是演绎,而是河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7月27日,河南“‘播’种星火带头人”公益帮扶行动正式启动,100名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走进课堂,学习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让“数字星火”点燃中原大地的共富希望。这场培训,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理念的革新,它让基层干部从“田埂上的实干家”变身“屏幕前的带货人”,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数字加速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产业。过去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一根网线、一部手机,就让山货“飞”出大山。当黄河滩区的小米遇上直播间流量,伏牛山的核桃搭上短视频快车,传统农产便有了“飞”出大山的翅膀。连续三年的“我为家乡代言”活动,累计带货2亿元的亮眼成绩,生动诠释了“数字技术+乡土智慧”的强大合力。此次公益帮扶聚焦“春生茶韵”到“冬藏好物”四季主题,让基层干部与网络达人同台,既卖产品又讲文化,让河南农产带着故事走向全国,让“土宝贝”变“金疙瘩”。
党建引领,不是喊口号,而是搭舞台。河南的这场行动,背后是省委组织部、网信办、农业农村厅的合力推动,是“党建+电商”的精准发力。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农民单打独斗,更需要党组织把方向、聚资源、强队伍。驻村书记们学直播,村“两委”干部拿起手机做推广,这种创新模式,既夯实了基层治理的人才根基,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正如群众所说:“干部们学的是技术,暖的是民心,兴的是产业。”比如,媒体曾经报道的内黄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何艳军,直播带货300万余斤农产品,实现交易额200多万元。这说明,当基层党组织成为“直播战队”的指挥部,乡村振兴就不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流量变现”。
公益帮扶,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河南的这场培训,不是一时热闹,而是全年3场、300人的系统孵化。它既有“春生茶韵”“夏香满园”的季节性直播策划,又有与网红达人的联动带货,更注重培养本土“新农人主播”。这种模式,不是简单代销,而是教会农民自己卖,让乡村振兴的火种持续燃烧。
乡村振兴,最终是“心”的振兴。从会种地到会直播,从守摊子到闯路子,干部们技能的升级,带来的是乡村发展理念的革新,让乡村振兴既有“土味”更有“品位”。当村干部举着手机,在田间地头直播;当他们开着私家车,挨家挨户收农产品;当村民看着自家山货通过快递发往全国,脸上绽放笑容——这不仅是经济的增收,更是干群关系的升温。直播间的每一句“家人们”,都是干部与群众心连心的纽带。河南的这场行动,绘就的不仅是一幅“电商助农”的画卷,更是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暖心图景。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数字赋能,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共富的“新大门”。河南的“‘播’种星火带头人”行动,正是用“党建红”点亮“数字火”,让基层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顶流主播”,让手机屏幕成为共同富裕的希望之窗。未来,当300名“星火带头人”回到各自的村庄,中原大地的田野上,必将燃起更多“数字火炬”,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