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其对经济增长、文化传承、生态改善的多重价值已充分显现。但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单季热”到“四季兴”的跨越,还需破解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河南科技智库农业强省战略研究基地负责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滕永忠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其对经济增长、文化传承、生态改善的多重价值已充分显现。但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单季热”到“四季兴”的跨越,还需破解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乡村旅游的价值,本质是对乡村资源的“二次激活”。经济层面,它将农房转化为民宿、农产品升级为旅游商品,重构乡村产业形态;文化层面,乡村旅游挖掘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让乡村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升级”。
但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一些痛点。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创新,不同地区的农家乐菜品和环境布置相似,会因缺乏特色被市场淘汰;资源开发整合难,不少村落守着“一亩三分地”,未能形成穿珠成链的集群效应。
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在短期收益与长效发展间找到平衡。
科学规划是前提。乡村旅游应立足乡村特色做顶层设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山区可聚焦生态康养,古村侧重文化体验,避免陷入“千村一面”。
产业融合是路径。如今单纯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已难满足游客需求,需推动“旅游+”深度融合:农业可延伸出采摘研学,文化能转化为体验项目,闲置农房也能改造为乡村书房、手作工坊,从而丰富游客的“村游”体验。
长效运营是保障。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解决用工难题,又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终究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既要让城市游客找到乡愁,也要让乡村居民获得“甜头”;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老村古建,又要通过创新激活其现代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富民产业,让每个村落都能在文旅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
(本报记者 刘一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