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还存在传统技艺缺少继承人、乡土文化传播渠道狭窄等不足,在此情况下,产教融合为破解乡村文化振兴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有利于厚植乡土情怀,传承民族文脉,还有利于重塑乡村价值,激活内生动力。然而,当前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还存在传统技艺缺少继承人、乡土文化传播渠道狭窄等不足,在此情况下,产教融合为破解乡村文化振兴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传媒专业教育,着力于信息传播、内容生产、创意策划及媒介技术应用等能力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深度契合。高校传媒专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可为乡村输送懂文化、通传播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同时,传媒产业依托市场发展机制,也可将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助力乡村文化“走出去”。本文通过探讨传媒专业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文化链”融合机制,为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范式。
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培育乡村文化传播生力军
传媒专业产教融合,需要采取“定向培养+实践赋能”的方式,联合多个主体,打造人才共育体系。首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传媒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在乡村开展调研,了解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乡村文化”“非遗数字化技术课程”等模块,鼓励学生将乡村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广告策划、纪录片制作等传媒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其次,采取“双导师+项目制”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由高校教师和乡村实践导师共同建立“双导师”队伍,其中,高校教师负责教授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组织乡村文化传承人、基层干部等人员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学生参与真实乡村文化项目,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搭建“实习—就业—创业”相互衔接平台。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乡村文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公众号运营、非遗纪录片拍摄等项目。对在项目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由合作企业优先录用,推动实习和就业有机衔接。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开展创新创业,推动人才扎根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搭建资源转化智慧平台,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破圈传播”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包括非遗技艺和民俗故事等。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释放乡村文化资源的价值。为此,传媒专业产教融合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首先,构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库。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高校传媒专业可联合地方文化部门,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优势,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和数字化保存。高校可组织专业师生走进乡村,运用无人机拍摄乡村古村落建筑,运用高清相机拍摄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以口述史的形式采集记录民俗故事和传说,多方入手,建立包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文化数字档案库”。例如,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共同建立当地剪纸、皮影等非遗项目数字博物馆;利用VR技术,让学生利用相关设备模拟体验相关工艺流程,还原技艺制作方法。这样既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为后续保存和创新奠定基础。其次,打造“内容创作+多媒体传播”产业链。高校可与传媒企业开展合作,将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多样的文化产品;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文化故事、民间传说等进行挖掘整理,以纪录片、微电影、漫画、动漫等形式演绎出来,并利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例如,高校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开展“讲好家乡故事”计划,鼓励学生走进乡村,拍摄记录“留守老人的手工技巧”“家族祠堂发展历史”等短视频和纪录片,进而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推进“产学研用”项目共建,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动能
传媒专业产教融合,离不开具体项目支持,应通过项目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产业、文化”协同发展。首先,将文化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高校传媒专业应通过开展具体项目,将高校科研、企业市场以及乡村文化资源深度融合起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例如,高校传媒专业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以当地特色文化或建筑为依托,打造有辨识度的乡村文化IP;师生团队负责故事创作和形象设计,企业则可开发文创周边产品等。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宣传,可带动当地文旅产业收入的增长。其次,建设乡村品牌形象塑造工程。高校传媒专业可通过调研当地历史文化,助力解决乡村“有品牌无资源”困境。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可结合乡村历史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品牌定位方案、进行logo设计、口号宣传等,合作企业则可进行品牌推广、纪录片拍摄以及广告宣传,将当地产业特征和乡村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再次,实施“乡村文化+数字技术”融合项目。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应充分将乡村文化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学生团队可以制作宣传片,请当地老人讲述村落故事,同时与AR技术相结合,让游客扫描古建筑即可观看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此外,学生还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人群获得信息的渠道进行分析,针对特定人群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优化传播策略。依托AI辅助视频生成功能,利用真实场景和创作人物形象还原乡村故事,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文化传播和传承。
多方协同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产教融合长效稳健运行
传媒专业以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共同合作,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并设立专项资金,将传媒专业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纳入支持范围,对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其次,建立“地校企”协同治理机制。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乡村四方合作,明确各方责任。其中,政府负责政策出台与资源整合,学校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企业负责信息宣传与市场运营,乡村提供文化资源,定时进行沟通,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再次,构建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产业效益+文化传播”评估体系,定期对项目各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学生就业率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精准评估。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传媒专业产教融合,不仅可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数字驱动力,还可提高乡村文化的内生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乡村也可为传媒专业教育提供立体平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能够共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王海燕 李菲菲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