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新安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目标,坚持“组团为基、片区联动、城乡融合”,坚持以“千年樱红”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建设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丘陵地区“片区+组团”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天下黄河洛阳美 万山湖水新安澜
新安县千唐红5G数字辣椒示范基地
新安县楼桃自动分拣线
新安县仓头镇郭庄村牡丹种植基地
黄红立 冯武举 冯小芬
九月的新安,秋意正浓,万物共丰。
黛眉山间的晨雾渐次消散,朝阳为黄河岸边的山野和村落镀上了金光;千唐红5G数字辣椒种植基地,椒红似火,点燃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磁涧镇万亩粮药间作示范区,成片的丹参葱葱郁郁,药香四溢;南李村镇十里村电商服务中心,“石榴仙子”张育姣直播售卖的富硒软籽石榴,火爆网络;白墙黛瓦间,老人与孩童的笑语交织,产业与人居共美、治理与发展的协奏曲正悠然回响……一幅产业兴、环境美、治理优、百姓富的生动画卷,正沿着新安“一环一链三片区”的脉络缓缓铺展。
近年来,新安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目标,坚持“组团为基、片区联动、城乡融合”,坚持以“千年樱红”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建设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丘陵地区“片区+组团”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集中连片 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怎么融合?产业如何发展?新安,正以集中连片、片区组团化发展的创新实践,给出铿锵回答。
新安底气十足:19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洛阳市12%,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钛产业链、轴承装备产业集群、新特材料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挺起县域工业“脊梁”;樱桃、辣椒、优质中药材、优质林果、优质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接二连三”,规模超3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2亿元;龙潭大峡谷、万山湖、青要山、160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串珠成链,绘就了“山水汉关、多彩新安”的文旅新画卷。
但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的新安,“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土地碎片化、村庄空心化、产业分散化”的困境,直接影响了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
“单个村庄资源有限,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唯有打破行政边界,集中连片,片区组团,才能凝聚振兴合力!”新安县委书记王智说,浅山丘陵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破题之道,在于顶层设计。新安高标准编制《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明确“山水汉关、多彩新安”发展定位,提出打造“近郊型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山水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杆”目标,区划了“千年樱红农旅融合、红动汉关城郊农文旅融合、万山黛眉黄河文化旅游”三大组团,细分了“最美樱乡”“双红工贸”“黛眉画廊”等20个小片区和52个中心村,形成了“一环一链三片区”的乡村振兴格局,推动要素聚合、产业耦合、治理融合。
“我们‘集’的是人地钱要素,‘连’的是融合发展效应,锚定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王智表示。
以“千年樱红”片区为例,这里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安樱桃”的主产区,这里汇聚了3镇77村、15.4万人,374家企业与9.2万亩樱桃园产城共融,打造出全省一半的樱桃产能,2024年综合产值直指20亿元,成为河南省10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性先导区之一。
从“单点散建”到“片区共兴”,从“资源碎片”到“发展联盟”,新安以片区组团化发展破解丘陵地区乡村振兴难题,正在成为河南县域推进城乡融合的新样本。
创新未有穷期,新安仍在破浪前行。
片区组团 激活三产融合新动能
红火,是新安这个秋天最滚烫的注脚。
在这里,“两红三优”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红樱桃、红辣椒“双红”领衔,优质中药材、林果、食用菌,优中提质,蓬勃发展。
9月19日,铁门镇陈村的辣椒加工车间里,流水线轰鸣不绝,火红的辣椒堆积如山。工人们熟练地分装、封袋,一派“热辣滚烫”的忙碌景象。“今年种了150亩辣椒,产量翻倍,预计能挣80万元!”种植大户张太州脸上写满喜悦。
如今,新安辣椒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其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5G技术赋能,远程智能控制播种、灌溉、施肥,更探索出“小麦+辣椒+芝麻+大豆”轮作模式,实现“一年三熟”;“党支部+农户+公司”机制推动辣椒就地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目前,新安红辣椒亩均降本50%、增效30%,综合效益突破万元。2024年,“新安朝天椒”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眼下,新安正在着力推动辣椒产业转型升级、三产融合。谋划建立蔬菜博士研究站,辣椒展示中心、研学基地、交割库、高标准示范方、川菜馆、特色民宿等也在积极建设中。
辣椒正红,樱桃更“燃”。
新安樱桃种植可追溯至东汉,隋唐时已为贡品。如今,在这条17.5公里的“千年樱桃沟”中,仍保留着3200余棵百年古树、32株千年珍株,被誉为“中国露地早熟樱桃第一县”。
然而,樱桃产业也面临品种杂、分布散、链条短等挑战。新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品种改良不是没想过,但多数是农户分散种植,有的农户7亩樱桃地竟分散在5个地块,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破题之道,在于片区化、集群化发展。2024年,新安以“千年樱红”品牌为核心,推进连片布局,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磁涧、五头、仓头三镇77个村种植樱桃10.2万亩。如今,这里已形成“采摘+研学+旅游”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借冷链物流、深加工、电商直播打通全季运营——樱桃产业真正实现了从“一季红”到“全年红”。
河南省丘陵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性先导区在新安“千年樱桃沟”全面起势,全国重要的樱桃产业发展基地、全省近郊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的目标正在路上。
“两红”如火,“三优”产业亦不甘落后。
依托黄河生态本底,新安大力发展中药材、林果、食用菌,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万亩巴旦木产业带——通过将荒山改梯田,新安培育出优质品种“豫纸扁桃”,建立起从育苗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首批鲜果已通过胖东来、盒马等商超走向全国。
巴旦木鲜,猕猴桃甜,有机核桃回味绵;八月西梅甜,九月酥梨脆,桑葚果香诱人醉;中秋石榴红,端午杏儿鲜,雪时草莓香满园;春樱夏桃熟,秋葡杏李甜,新安四季果等你品鉴!
新安四季果香不绝,百姓致富路宽。
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新安探索出多种联农带农机制:樱桃“托管半托管”、辣椒“532”“541”分成、中药材“企业+合作社+村集体”、林果“企业+大户+群众”……数据为证:樱桃亩效1.5万元,辣椒亩效超万元,中药材亩效8000元,林果业亩效8500元,食用菌综合效益3.2亿元。
如今,新安围绕特色产业布局了千年樱桃沟、磁河渔谷等23个农旅融合项目,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片区融合振兴。
从零星散点到组团成片,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新安以集中连片、片区组团化发展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根本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新安以组织之力凝聚群众之智,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带动产业振兴、实现民生幸福的创新之路。
铁门镇刘杨村,是一个由4个乡镇、11个村部分移民组成的移民村,曾因人心涣散、经济滞后、治理困难等问题成了“涣散村”。
近年来,新安县委立足“党建+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模式,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格”乡村治理体系。
在刘杨村的网格化治理中,村党支部书记是网格长,其他6名村干部是副网格长,选出15个村里的“好婆婆”、村民组长、党员和致富能手当网格员。
网格长、网格员“联结”每家每户,精准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党支部领办,强村带弱村等机制,片区化发展辣椒产业,建设深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如今,刘杨村民富村强,文明和谐,2024年集体收入达35万元,今年5月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如果说刘杨村的网格化治理是点对点精准服务群众,那么党支部联建、片区联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实践,便是新安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创新之举。
“党支部领办不是包办,是带着群众一起干,赚了钱大家分!”王智说,这是新安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核心理念。
骆岭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荒山5700余亩,打造集中药材育苗、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6∶2∶2”富民分配机制,首年便实现分红18.8万元,带动376户群众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片区联动”,新安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党组织“片区联创”,围绕文旅、农旅、产业三大板块,成立片区党总支和产业联合党委,实现“组织共建、事务共商、发展共促”,全县已组建联合产业党组织23个,覆盖樱桃、辣椒等特色产业,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目前,新安县村(社区)集体年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超百万元村达7个,65%的村实现分红,带动6万群众年均增收350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省市平均水平2620元、2939元。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新安县在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目标。
环境就是民生。新安以“洁美村、富美村、和美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垃圾处理、厕所革命“三大工程”,计划2026年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绘就“一房一特色、一村一风景、一片一风光”的美丽乡村画卷。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新安成立了高规格民生服务专班,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建立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养老全覆盖。
刘杨村为留守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和康养平台,子女可实时监测父母健康;南李村镇建成1个区域养老中心、4个互助站、17个服务点,服务老人4316名,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
新安县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积极培育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推出“道德工分”“板凳议事”“百姓食堂”“集体婚礼”等一系列新安治理品牌,推行“文艺村长”包片入村机制,推动民间力量“挑大梁”“唱主角”,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在实干,成在创新。从网格连心到片区联动,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到“三自”组织培育,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创新举措,不仅重塑了乡村治理格局,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新安,产业更旺了,环境更美了,乡风更淳了,村民的笑容更甜了!
改革发展则“新”,善治和谐则“安”。
实践证明,新安通过片区统筹、产业联动、城乡融合、高效治理的片区化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浅山丘陵地区县域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版图片由中共新安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