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洛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富民增收作为根本导向,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抓手,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核心提示: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洛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富民增收作为根本导向,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抓手,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习近平
嵩县环陆浑湖东线公路,美丽的山水画卷吸引游客游览打卡
仲夏时节的河洛乡村一派新景。
产业新——走进新安千唐红麦椒种植基地,一畦畦金黄的麦子即将收获,一垄垄碧绿的辣椒长势正旺,麦椒套种、智慧农耕,种出了新模式,也种出了高效益。
面貌新——骑行嵩县环陆浑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环湖公路蜿蜒如绸带将湖光山色、精致小店、特色餐饮串联起来,尽显“中原洱海”的美好与宁静。
生活新——来到偃师区鹿峰村,水泥路变成柏油路,供排水做到了一体化,引入了民宿品牌,办起了村“BA”,乡村处处活力满满。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洛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富民增收作为根本导向,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抓手,集中连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乡村振兴映照初心,幸福生活可感可触。河洛乡村的希望田野大有可为!
富民导向 特色农业前景好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的分量很重。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话语暖心,语重心长。
一家一户的增收账之所以如此牵动总书记的心,是因为它承载着父老乡亲的幸福期许,更彰显着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一组数据来之不易: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4元,同比增长7.8%;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6元,同比增长6.7%,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老城区洛浦街道徐家村乡里中心里的直播现场
解读富民密码,动力源泉在产业振兴,关键之举在集中连片。
审视河洛乡村,地形山川丘陵交错,气候兼具南北之长,农耕文明厚重悠久,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品类。迈进新发展阶段,消费升级打开了洛阳特色农业的广阔空间。
在洛宁,25万亩苹果枝繁叶茂,木美土里、海升果业等龙头引领,矮砧密植、智慧管理等新技术广泛推广,让“小苹果”成长为“大产业”;在嵩县,“中原药谷”创新驱动,连翘、丹参、柴胡等中药材开出“六朵金花”,种植规模超过70万亩;在新安,有着千年栽培历史的樱桃产业焕发新生机,10万亩樱桃催生的农文旅复合业态,让乡亲们收获了甜蜜的生活……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集中连片理念指导下,各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聚焦绿色杂粮、中药材、食用菌、林果、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培优产业化平台载体,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以富民导向发展乡村产业,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各地注重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紧密联合开展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一方水土一方味。放眼河洛乡村,一个个“土特产”正变身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提档升级 基础设施更完备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家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乡亲要富起来,乡村要靓起来。在实践中,我市坚持全域推进与分批推进相结合,既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供排水一体化、农村路网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又完善竞争机制,分级分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逐步迈向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是基础支撑。
在宜阳韩城、新安铁门、伊川吕店,曾经支离破碎的小田块变成集中连片的示范方,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麦辣、谷子等产业欣欣向荣。
示范引领,全面推开。我市将整合政策和金融资源,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推动“小田变大田”,以灌区建设为支撑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发展高效农业,打造更多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工人在洛阳国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智能温室采摘番茄
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市把供排水一体化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工程,按照“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理念,打破区划界限,集中连片推进,全面构建了城乡一体、供排同步、长效运行的供排水体系。目前,全市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供排水一体化覆盖率达96%,有效带动乡村面貌整体提升。
通达城乡的不仅是供排水管网,还有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民生路。目前,我市先后成功创建4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200多公里的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287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
乡村基础设施要全域推进,但乡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对此,我市将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投入方式,每年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村庄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乡村建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批接着一批干,确保到2035年河洛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善治有方 乡村生活更和美
夏日初长,万物勃发。伊川县张奇庄村,连片的瓜蒌基地郁郁葱葱。
“瓜蒌浑身是宝,籽可作为干果,皮、根皆可入药,目前种植规模1800多亩,不仅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也有效带动了群众致富。”该村党支部书记田圣卫格外欣喜。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张奇庄的好日子是从“三清两建”开始的。
以前,张奇庄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基层矛盾复杂且量大,谁也不愿去“揭盖子”。这些年,“三清两建”专项治理全面铺开,该村以建强支部为突破口,厘清了资产,化解了矛盾,焐热了群众的心,在此基础上,健全集体经济组织,鼓励返乡创业,迅速形成千亩中药材基地,一跃成为十里八乡的“明星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
如今,我市以乡里中心为载体,让公共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青砖垒砌,竹林掩映。步入宜阳县张坞镇竹溪村,原本废弃的村办小学和红旗炼油厂老房舍,被改造成龙过川乡里中心。这里汇聚了养老托幼、日间照料、技能培训等功能,成为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乡里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实现了基层的有效治理。”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便民融合化”的原则,全市已建成乡里中心2136个,一站式满足“一老一小一青壮”的服务需求,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乡村治理,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依托“三自”组织,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乡风春风化雨、浸润心田。许多农村建起了百姓大食堂,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踏上振兴之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就一定能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