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急需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育才、聚才、留才”的全链条机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新动能。
姚昀晖施坚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急需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育才、聚才、留才”的全链条机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新动能。
瞄准产业痛点
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专业培养需要聚焦于乡村产业的痛点问题,根据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方向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学校专业与乡村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高校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需求,因地制宜,挖掘有特色、有优势的地方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高校课程需专注于“农业”,实施农业化教育,乡村产业的振兴依赖于农业的进步,而农业强国的构建同样离不开农业农村。高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以“在地化”的模式进行,将实践与产业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得到锻炼,从而建立学生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双向通道,既帮助乡村实现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又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岗位与就业结合。
构建服务机制
破解人才下沉梗阻
高校需要主动融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之中,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推动“政校企”三方合力机制建立,为人才下乡创造条件。高校需要创新服务机制,为服务乡村振兴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高校需要完善奖励机制,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与学生给予奖励,如为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学生在奖学金以及创业基金方面提供支持。高校需要健全校地人才共享机制,方便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下乡服务,如保留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编制,将考核指标与服务效果相挂钩。这种机制既保障了人才待遇,又实现了智力资源持续输送。
培育人文精神
厚植乡村振兴情怀
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高校应加大对脱贫攻坚先进事迹与模范人物的宣传,加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宣讲与解读,提升学生团体对乡村实地调研的投入,使学生提高建设乡村的自觉性、自主性。同时,高校可以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或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乡村振兴内容,强化乡村人才培养导向,增加乡村情怀要素。高校要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投身乡村建设,不仅在实验室搞研究,也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高校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落地,发挥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分别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淮安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