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农村受助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河南迎来又一个奋进的春天,乡村振兴迎来地方实践探索的关键时刻。
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锚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四高四争先”,其中包括,“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区的人才振兴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对高校农村学生进行资助便是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以便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校农村受助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对他们自身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乡村人才振兴带来负面冲击。
高校农村受助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可以从两个群体入手:一是返乡就业群体,二是留在城市的就业群体。
返乡就业群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式就业。很多返乡就业的高校农村受助学生抱着“报恩”心理返乡就业,实际上却更倾向于城市就业,导致其无法专注于本职工作。二是就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就业岗位的要求。一些高校农村受助学生由于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导致在返乡就业中,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农村就业政策支持不到位。为了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激励,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政策未能落实到位,例如,部分地区提供的基层岗位在类型和数量上均较为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部分地区未能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导致大学生的薪资水平较低,难以留住大学生。
留在城市的就业群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就业难度大。很多高校农村受助学生向往城市,希望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由于竞争激烈,农村受助学生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二是就业偏见显著。大多数农村学生将“考大学”作为走出农村的路径,即使城市工作不尽如人意,也会留在城市,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创业。
对于前者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应对:一是深化资助工作,将“三农”情怀融入其中。对农村学生的资助,除资助金外,还要对其进行思想引导,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知农”向“爱农”“为农”转变。例如,组织“乡村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悟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自身担负的重要使命;定期开展乡村建设研讨会,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进而更积极地去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个在乡村建设中的有用之才。二是增加更多与乡村建设相关的专业,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促使其积累实践经验,为进入农村就业岗位后做出突出成绩打下基础。专业开设之后,相关教研、科研等工作也要及时跟上,确保这些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日俱增,同时也不断融入新成果,为培养更前沿的乡村建设人才打下基础,进而为乡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三是基于实际情况的革新和优化政策。国家政策是纲领,地方政府应该在其引领下确保方向正确,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作出调整,旨在更紧密贴合大学生诉求,让他们真正从中受益。政策宣传工作要进一步落实,除了在高校进行宣讲和传播外,线上渠道也应充分利用,如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旨在让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激励政策、支持政策、优惠政策等充分了解,进而激发他们返乡就业的热情。
对于后者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应对:一是广开大学生返乡就业之门。积极引导高校农村受助学生返乡就业,确保由城市就业转向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相关政策福利,如就业补贴、职称评定等,让他们更有动力和意愿做出返乡就业的选择。二是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改变其就业偏见。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引导学生以“价值意义”审视就业,培养他们更宏大的就业观,促使其可以在社会建设、乡村建设等过程中贡献力量。三是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引领正确就业观念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例如电视、广播以及当下新媒体渠道均应增加相关内容体量,为大学生返乡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使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可以受到尊重。
(作者:吴卓君 系广州软件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专项科研课题项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