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关键时刻,河南“争先”,不只是比拼政策力度,更要比拼执行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城乡融合的深水区,河南需要的,不只是资金、项目、人才,更是系统性的升级——一场乡村振兴方法论的革新。
在这个关键时刻,河南“争先”,不只是比拼政策力度,更要比拼执行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对城乡融合的深水区,河南需要的,不只是资金、项目、人才,更是系统性的升级——一场乡村振兴方法论的革新。
近日,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赶赴杭州,与浙江乡立方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跨省联动,为河南的“奋勇争先”赋能,提供智力支持。
河南“争先”,先补短板
在杨建国看来,河南地处中原,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标签很响亮,但真正要推动城乡融合,河南仍有几个短板:
第一,资源散、小、弱,难以形成合力。河南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往往各自为战,行政壁垒阻碍了区域协同。很多乡村项目停留在“单村突进”,最终陷入“单村内卷”。
第二,产业链条不完整,乡村价值难以变现。河南农业资源丰富,但缺乏完整产业链支撑。没有品牌化、市场化的赋能,乡村仍然是“卖资源而非卖产品”,难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
第三,政策驱动多,市场驱动弱。很多乡村项目在启动阶段依赖政府支持,但缺乏市场化的持续造血能力,一旦政策退出,项目往往难以维系。
杨建国说,河南乡村的最大挑战,不是资源不够,而是资源“不会用、用不好、用不长”。城乡融合,不只是建民宿、搞文旅,更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真正让乡村成为城市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而这背后,指向的正是河南急需一场乡村“方法论”革命。
顶层设计+落地运营,赋能乡村振兴
河南+浙江,片区化+市场化,顶层设计+落地运营。双向奔赴,才能真正跑出加速度。
杨建国认为,河南有“乡村振兴的广阔腹地”,浙江有“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两者的结合,既是方法论的碰撞,也是城乡融合的新解法。
一方面,河南的优势很多,包括“中原粮仓”,农业基础雄厚,乡村产业资源丰富;河南是全国最早推动乡村振兴片区化试点的省份之一,“片区化探索”方面具备先行经验。
另一方面,浙江有“市场化运营经验”,浙江的乡立方团队已经在全国打造了270个成功的乡村运营案例,单个项目最高年引流300万人次;包括“企业+资本+平台”组合打法,能够让乡村项目快速变现,摆脱“政策依赖症”。
杨建国认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片区化理念,不能只做顶层规划,更要能落地执行。很多地方的乡村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规划很好看,落地很难看”。
通过智库的顶层设计,可以帮助片区找到真正的赛道,打通政策红利,通过片区化统筹,推动跨镇、跨村政策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通过专业化团队运营,可以实现持续引流、变现、产业升级;建立可持续模式,避免“一次性投资”,通过市场化方式,让乡村项目具备长期竞争力。
杨建国表示,河南“争先”,不能再靠传统模式,而是要升级方法论。顶层设计+落地运营,是乡村振兴的一次模式创新,也是河南城乡融合的一次方法论革命。
“争先”拼的不只是速度,更是模式的升级
面对城乡融合的深水区,乡村振兴的打法必须升级,不能再靠单个村、单个项目单打独斗,而要系统化、片区化、市场化推进,重塑河南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第一,片区化×市场化=全域价值裂变。过去,乡村振兴常陷入“单点突围”的困局:一个村做得再好,带不动周边,最终形成孤岛效应。而真正的城乡融合,必须从个体作战转向片区化协同,让整个区域形成“全域价值裂变”。
杨建国表示,未来自身的片区化顶层设计优势,加上乡立方的市场化运营能力,可以让乡村经济实现从单点试验到全域突破的跃迁。
“浙江乡立方的200多个网红村经验,将帮助河南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乡村IP,实现价值最大化,一次性解决整个片区的产业、市场、运营问题!”杨建国说。
第二,政府×企业×村民=利益共同体。
乡村振兴,最怕的是“政府热、企业冷、村民等”,政府出政策,企业怕风险,村民缺动力,结果项目干不下去。真正能走远的模式,一定是政府、企业、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各方都有收益,乡村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乡村振兴难在哪里?政府有资源,但缺乏市场化运营能力;企业有资本,但乡村产业链条太长,回报周期过长,缺乏进入动力;村民是核心,但如果没有直接收益,他们很难真正参与其中。
杨建国认为,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政府搭台,市场运作,通过政府推动片区化规划,吸引市场资本和头部企业进入;另一方面,企业深度嵌入乡村资产,乡立方的经验,是让企业不仅仅是投资者,而是深度嵌入乡村资产的共建者,参与长期收益分配;同时,村民变股东,利益深绑定,通过“乡村共富理念”,让村集体和村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而不是旁观者。
第三,从“土味营销”到“爆款公式”。乡村产品不能只卖情怀,而要找到自己的“爆款公式”。
很多乡村项目,做得好但卖不动,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市场营销能力。过去靠“土味营销”博眼球,但流量不可持续,真正的乡村品牌,需要一整套成熟的“爆款公式”。
为什么乡村营销一直做不起来?产品同质化,缺乏品牌辨识度;营销手段单一,缺乏跨平台联动;缺乏长期运营规划,只能靠短期流量红利。
杨建国表示,浙江“网红村”的打法,用品牌化+场景化+社群化,打造乡村超级IP。加上智库加持,可以帮助乡村产品找准市场定位,从产业策划到内容营销,全链路提升。
同时,通过片区化联动,集中打造现象级产品,而不是单点突破。
第四,重新定义“乡村价值”。
过去,乡村的价值被低估了——乡村资产只被看作土地,乡村产业只被看作农业,乡村发展只被看作扶贫。但实际上,乡村的真正价值,远远超出这些传统认知。
什么是“新乡村价值”?乡村不仅是农业基地,更是城市的第二生活场景;乡村不仅能产出农产品,更能提供文化、休闲、康养等新消费;乡村不仅是土地资源,更是未来“全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杨建国表示,通过片区化规划+市场化运营,能够让乡村成为真正的“价值资产”,重新定义乡村的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让乡村价值不只是农业,而是跨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新消费、新文旅、新产业的全方位升级。
第五,运营+市场+长期主义=片区化生力军。
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没有人才,产业链条无法打通,项目落地难以为继,乡村发展最终只能停留在“输血”而无法“造血”。河南要“争先”,不仅要引人才、留人才,更要在片区化体系下孵化一支有运营能力、市场思维和长期主义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杨建国表示,目前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境,包括基层干部,懂政策但缺市场思维,乡村项目规划不少,但真正能落地变现的少;本土人才,有情怀但缺运营能力,许多返乡青年想创业,但缺乏资源支持和产业链整合能力,难以形成规模化影响力;外来人才,有技术但缺归属感,不少乡村短期请专家指导,但缺乏长期人才机制,难以持续赋能。
“未来我们将通过‘片区人才孵化计划’,在河南重点片区打造人才孵化中心,让乡村人才‘有地方学、有人带、有资源可用’。通过‘乡村CEO’计划,让人才不仅是农技专家,更是‘乡村企业家’,能够统筹资源、运营产业、对接市场;还将通过‘导师制+实战演练’,邀请浙江成熟的乡村运营专家,带河南本土人才做项目、落产业,让人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直接参与乡村项目操盘。”杨建国说,未来,河南的片区化实践+浙江的市场化经验,将共同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式乡村振兴范本,为全国提供“河南标准”、“河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