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决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在地化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建设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行动,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不断拓展。
5月23日至2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金平带队赴鹤壁市、安阳市,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
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缩减地区“数字鸿沟”,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全国多地依靠5G等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河南省要从农业大省发展为农业强省,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农村集体的作用,把各种参与力量汇聚在以党建引领的农村集体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中。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