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易地扶贫搬迁着眼解决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截至2月底,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930多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搬迁户家考察调研时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要实实在在做好就业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
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易地扶贫搬迁着眼解决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截至2月底,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930多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
搬迁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居住环境改善,住进梦寐以求的好房子,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就医更加方便。但也带来一些烦恼,在四川凉山昭觉县城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记者就遇到这样一对夫妻,家里原来养的牲畜在下山前都卖掉了,去年过彝族年花了5000元买了一头猪。过去生活在山上,虽然交通不便,但生活成本很低,现在葱姜蒜样样都得花钱。仅在昭觉县城周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规模就达到2万人。
从“山头”到“城头”,“稳得住”的工作十分艰巨。做好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稳定就业是根本。
近年来,各地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大力开展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很多地方也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向对口支援的省份输送农民工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搬迁群众就业的问题。但是也要看到,一个县1000个左右的公益性岗位,几百名农民工定向输出,相比大规模的搬迁群众数量而言远远不够。
更值得注意的是,易地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有一些地方,为了完成劳务输出的任务,将任务层层分解、下达指标。但由于不符合群众就业意愿,基层干部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劝说。
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定向输出了农民工,但人员仅仅3个月后就离岗。究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嫌工资太低,不如自己联系;有的是用工单位不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例如彝族年不让请假,彝族工人只好不辞而别……
今年,为了应对疫情影响,昭觉县和佛山市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对在佛山同一家企业务工超过3个月的农民工发放每月1000元的稳岗补贴。这一办法称得上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下一步需要输出地和接收地更加精准对接,出实招、想办法,细致做好组织、发动、服务工作。
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需加快安置点产业培育和发展,只有让更多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在昭觉县我们看到,政府在安置点旁引进了服装加工厂,就近吸纳工人培训、就业;喜德县在安置点周边建设商铺,吸引搬迁户经商,这些办法都值得借鉴。
贫困户建新房、入新居以后,原有的土地、禽畜、生活用房、生产用房等生产生活资料如何盘活利用、如何接续生产,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大问题。以凉山“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为例,当前群众担心的就是搬下山后,刚发展起来的旅游民宿接待无法经营。
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用好下拨的村集体扶助资金、促进土地流转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将这些具有促进就业潜在可能的问题统筹规划,也是将易地搬迁工作做细做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