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矢志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共产党人向全人类许下的铮铮誓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矢志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共产党人向全人类许下的铮铮誓言。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强大力量,以敢于担当不懈怠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脱贫攻坚已经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眼下,脱贫攻坚到了发起总攻、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的都是贫困的老大难,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务必一鼓作气,乘势而进,尽锐出战,冲刺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聚焦“精准”二字上动脑筋、下真功,这是做好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和根本遵循,也是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目前,我国尚未脱贫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和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借鉴和总结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帮扶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提高生产能力和造血功能,根据致贫原因和当地条件,采取有针对性举措实施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精准扶贫方式,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这个目标,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思想先行,贵在立志用心。贫困地区的贫困,固然有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思想的贫困是永远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根、提振精气神,把村民思想教育摆在首位,如果不唤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光靠干部唱“独角戏”,将是死路一条。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精准扶贫全过程,扶贫干部要用心,脱贫攻坚要围绕群众的实惠做,把雪中送炭的工作做扎实,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工作实实在在,惠及群众的成果也实实在在。同时,感情投入实打实,要主动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坐在一条板凳上融洽感情,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脚踏实地的成效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铸牢扶贫工作的感情和思想基础。
注重质量,健全长效机制。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提高脱贫质量这个大原则,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进一步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群众的具体需求高度契合起来,做好一对一、点对点的微观筹划,实现“量身打造”“个体定制”。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真正找准靶子。坚持精细控制到位,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抓细踩实,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高效。精确发力到位,群众哪方面发愁、哪方面没保障,就盯着哪方面使劲,切实帮到要害。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堡垒、拔山头,重点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要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攻坚合力。要强化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完善考核监督机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注重群众实际收入有没有增加、群众精神面貌有没有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有没有改善、帮扶成果可不可持续。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
市场主导,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村组建合作社,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对接,充分利用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用资源换股份,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利益链接机制,完全以市场化的眼光和机制来引导扶贫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市场挂钩,实行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部群众一起干”,形成脱贫攻坚大合唱。要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在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做好长线扶贫。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大力扶持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等“四小”扶贫增收产业,以小而有效的产业模式,带动越来越多贫困户实现自主脱贫。扎实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鼓励工商企业在农民家门口建立“扶贫车间”。充分发挥经济能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探索园区、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有效模式,把有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整合到产业链中,实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的。
政策支撑,夯实基础设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百镇千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整合各种资源,重点解决缺水、缺电、缺路、缺信息的问题,利用“万企帮万村”行动,引进企业帮扶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要因势利导,虚实结合,投入少量资金,鼓励群众自己动手,开展“五改”(改水、改厨、改浴、改厕、民居改造),按照“一拆二改三种四清洁”标准,加大村容村貌整治。扶贫开发始终坚持科学合理、梯度发展,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庄、不同民俗、不同经济条件,按照“宜新则新、宜改则改”的原则,以“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方案”的要求,新建和加固改造传统村庄,在一定区域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保证农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在产业发展、主题项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净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创意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谋划,精准施策,促进农业资源景区化,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优先。要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努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提升美丽乡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让人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永远记得住乡愁。坚持保护与修缮并行。扶贫开发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保护和延续乡村的历史遗存、生态风貌和传统文化。要对本地区文化资源开展调查摸底,科学认识和评估本地区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深挖当地的民俗民情名人名事,将资源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开发价值”融为一体来全面评价,充分展示当地独有的生态文化内涵。对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的重要选择。通过“搬迁+盘活资源”“搬迁+园区”“搬迁+旅游”“搬迁+劳务”等方式,保证贫困户不仅有安全住房,而且保障搬迁后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兜底保障,关注特殊群体。要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过去40年的减贫可以讲是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但最后一公里会发现特别艰难。从对口帮扶,到产业扶贫,到教育扶贫、移民搬迁,这些办法都想到了、用到了,但在一些特殊的、深度的贫困地区,仍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现在的精准扶贫,到了要定点解决的阶段,也就是针对每一个人、每一个村、每一个地区,用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攻坚要采取超常规方法打这场攻坚战的,这是我们整个的制度优势。下一步,对致贫原因不同的贫困人口,要继续采取不同的措施,切实巩固脱贫效果,减少返贫。对于有劳动能力的,鼓励支持发展产业或者出去打工;对于半劳力、弱劳力,鼓励参与保洁员、护林员、护理员等公益岗位劳动来增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病残”群体,主要通过社会保障兜底。
党建引领,加强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党政同责,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层层压实“军令状”。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围绕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带头人、加强驻村帮扶等工作重点,制定并落实服务脱贫攻坚措施。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努力把贫困村党支部打造成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留下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唐明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