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全市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9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占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23%。
核心提示: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全市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9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占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23%。
山林掩映的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易地搬迁安置房 记者 刘冰 摄
石井镇龙山小区的搬迁群众笑脸墙 记者 白云飞 摄
“做梦也想不到,能搬进敞亮的新房子,过上‘滋腻’的好光景!”前不久,新安县石井镇黛眉村的赵克朝一家告别了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搬进了位于镇区附近的龙山小区,眉眼里尽是笑意。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全市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9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占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23%。
“十三五”期间,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来抓,确定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经过两年多持续攻坚,全市已有3.9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到今年年底,全市剩余纳入搬迁范围的20497名贫困群众将全部入住新房。
搬迁,从山上到山下,对于乡亲们而言,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位移,通过后续设施配套和产业扶持,他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新房子新期待
老人们笑了,那是一种历经沧桑终于圆梦的欣慰;青壮年笑了,那是一种卸下生活重担轻装上阵的喜悦;孩子们笑了,稚嫩的脸庞映照出未来的希望……
在龙山小区里,矗立着一面搬迁群众笑脸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大家心底的那份幸福。在社区里走一遭,楼房林立、设施完善、公园相伴,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奔头十足。
“对贫困群众来说,搬迁不仅仅是得到一套新房,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旅游点“四靠”原则,规划建设安置点,快速实现服务功能向安置点延伸覆盖,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房子虽不大,但户型设计合理,够生活用了。”该小区搬迁户陈栓献一家两口人,不花一分钱,分得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心里十分满足。
在搬迁点规划建设中,我市坚决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真正把搬迁安置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此外,为了减轻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我市还将国家规定搬迁户自筹的人均3000元资金,全部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让搬迁群众实现“拎包入住”。
新生活新家园
青山绿水之间,栾川县石庙镇光明社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在这里,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寄宿制学校一应俱全。
“和老家的条件相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搬迁之前,贫困户秦春霞过着没有自来水、没有水泥路的日子。如今住在镇上,孩子读书、老人看病都方便。
近年,各地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在搬迁社区全面落实公共服务“五个有”专项行动,确保每个规模以上安置点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综合性文化场所,统筹解决好户口迁移、社保转续、就医就学、文化娱乐等民生问题,让群众乐享新生活。
原来散居在不同的沟岔,如今会聚在同一个社区,迎接乡亲们的不仅是新房子,还有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关系。在嵩县黄庄乡汝南社区,每一批群众乔迁新居,基层干部都会入户来一次新生活“入门教育”,教会群众如何使用液化气、电磁炉,怎样防火、防电等,引导大家更快融入和适应新环境。
不仅如此,我市积极探索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社区党建新模式,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让群众有了排忧解难的“主心骨”。同时,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建美好生活“新家园”。
立新业拔穷根
新房窗明几净,布置简单温馨,山下的新生活让崔战松看起来年轻了许多。原来,老崔居住在栾川县秋扒乡偏远的雁坎村。如今,搬进新社区,他身兼多职,护路员、护林员的岗位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妻子在扶贫产业园就近就业收入稳定,两个子女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减轻了负担,全家的生活有滋有味。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如果房子盖得光鲜亮丽,但后续产业谋划不够,就是本末倒置。在搬迁中,我市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扶贫产业园、开发公益岗位、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举措,实现多产业、全覆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同时,各地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复垦券交易覆盖范围的贫困户有1份集中理财、定期返还的稳定收益。实践中,有些地方盘活搬迁旧房,发展休闲民俗、庭院经济,有些地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搬迁群众土地统一流转,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种植,都产生良好效果。
搬出来,换了片天地,也换了种活法。
今年是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收官之年。当下,今年确定的76个安置点工程建设、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后续发展等工作正压茬推进。再过几个月,全市剩余20497名深山区贫困群众将全部搬出大山,实现搬新家、立新业、拔穷根!
(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