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栾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总目标,以特色产业为根基、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农旅融合为路径,在豫西山区大地上,书写了从“丰收图景”到“振兴答卷”的精彩跨越。
绿水青山生态美 张怡熙 摄
栾川县石庙镇优美的人居环境 张光辉 摄
蕙兰养育棚里忙碌的场景 李卫超 摄
香菇迎来丰收 资料图片
油葵花海 张怡熙 摄
侯豫炯 李莎 杨伊林
金秋时节,栾川大地硕果盈枝、万象丰新。
近年来,栾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总目标,以特色产业为根基、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农旅融合为路径,在豫西山区大地上,书写了从“丰收图景”到“振兴答卷”的精彩跨越。如今,菌菇满棚、药香遍野、蕙兰绽放、民宿红火,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筑基 “菌药兰旅”集群化,特色农业结“丰”果
“家里种了5亩中药材,今年行情好,光这一项就能收入8万多元,加上在村里民宿打工的工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栾川县合峪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王帅强手里捧着刚采收的连翘,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栾川以“菌药兰旅”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山区县,栾川立足天然的资源禀赋,打破传统农业“小散弱”格局,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综合打造“栾川印象”田园综合示范区和中药材、食用菌、蕙兰产业园“一区三园”,推动特色农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升级。目前,全县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30个,发展中药材32万亩、食用菌8100万袋、蕙兰26万余盆,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引擎”。
在产业发展中,栾川始终坚持“市场导向、龙头引领、联农带农”。一方面,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1.2万户农户嵌入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聚焦“产加销贯通”,建成农产品保鲜库、冷库等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持续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有效解决了山区农产品“运输难、保鲜难、销售难”问题。
“以前种香菇,愁销路、怕压价,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我们只管安心种,收入有保障!”潭头镇食用菌种植户袁红阳的话,道出了栾川农民的心声。如今的栾川,从深山里的中药材基地到标准化的食用菌大棚,从精品蕙兰种植园到“栾川印象”农产品加工车间,特色农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格局,让“丰收的果实”真正变成了“农民的收益”。
新质赋能 科技金融双驱动,激活振兴“新”动能
“没想到靠手机就能贷到20万元,用来扩建民宿,今年暑期入住率达90%,还款压力一点儿都不大!”栾川县重渡沟示范区民宿经营者刘志方,正是通过“民宿贷”解决了资金难题。这一幕,正是栾川以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在栾川,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体现在科技赋能产业,更体现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栾川县食用菌产业园,智能化温控设备实时调节大棚温湿度,物联网系统精准监测菌菇生长情况,通过“科技+传统种植”,食用菌亩产提高15%,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0%;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农技人员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培训”,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带动中药材品质提升,市场售价提高25%。2025年,数字乡村治理平台进入测试阶段,网格治理、智慧党建、供排水管理等小程序上线运行,“数字+农业”“数字+治理”模式逐步落地,让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硬核支撑”。
栾川深入推进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针对“菌药兰旅”特色产业,创新推出“香菇贷”“中药材贷”“民宿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3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栾川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供排水一体化、农村路网升级等项目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栾川县全域推进“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治理模式,统筹各类资源集中连片推进6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以党建引领、网格精治推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以“一乡一沟域”推动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民宿经营等特色产业扩容提质,2025年上半年化解矛盾1142起,新增集体经济项目45个,7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分红,带动群众增收1.2亿元,推动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变为群众共同富裕的宝贵“产值”。
连片推进 片区协同促融合,乡村建设展“新”颜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环境也差,现在路修宽了,污水也处理了,还建了文化广场,住着比城里还舒服!”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村民杜留续的感慨,是栾川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栾川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统筹乡村产业、建设、治理、服务,推动乡村从“单点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栾川聚焦“菌药兰旅”四大主导产业,以“片区带动、三产融合、联农共富”为路径推进“一区三园”建设,已建成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蕙兰等产业;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全力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推进水库和乡镇自来水厂建设,实现镇区及重点区域供水“同质同价、统一运营”,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5%;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处理站+三格化粪池”体系,对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4.2%;优化农村路网,2025年计划实施道路建设提升项目28个,已完工4个、在建6个,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水泥路”,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
栾川县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按照“和美村”兴、“富美村”旺、“洁美村”净的思路,坚持“微改造、精提升”,推进“山、水、林、田、路、房、院”全方位整治,扎实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大力实施“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建设,推动村庄环境长期净、持续美,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乡村环境实现“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文旅融合 农旅康养共发展,激活消费“新”市场
“白天采香菇、赏蕙兰,晚上住民宿、看星空,栾川的乡村游太有意思了!”来自郑州的游客王女士,在栾川县叫河镇“天沐养生谷”度过了愉快的周末。栾川依托“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优势,推动“农业+旅游+康养”深度融合,让乡村旅游成为激活消费、带动增收的“新引擎”。
“农旅融合”,让田园变“景点”。栾川深入挖掘农业多元价值,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旅游景观打造相结合,叫河镇“天沐养生谷”百草园、重渡沟王坪村大地花海等项目,实现“农田即景点、劳作即体验”;依托“菌药兰旅”产业,推出“香菇采摘”“中药材研学”“蕙兰观赏”等农旅体验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栾川游玩,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同时,栾川持续推进“百村千宿”行动,新建及提升高端民宿16家,精品民宿总量达306家,2025年暑期,民宿、宾馆平均入住率达80%以上,“21℃夏天·旅居在栾川”主题活动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6.1%。
栾川深度挖掘古村落、非遗文化资源,推进三川抱犊寨、秋扒白岩寺、潭头大王庙等古村落保护性开发,举办“栾川蕙兰产业发展大会”“行走河南·豫见栾川”全省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推出文创品牌,研发文创产品30余款,涵盖94种商品;开展非遗传承技艺培训、文旅营销实战培训,培育文旅人才200余名,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新建及提升高端民宿16家,蝴蝶谷、白云·桃源里等重点沟域建成运营,上半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4%、6.1%,老君山、重渡沟等重点景区营收实现稳中有进。栾川荣登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第77位,文旅融合正让栾川的“文化名片”变成“经济名片”。
栾川充分发挥“天然空调”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推进养子口康养度假示范区、天沐养生谷等项目建设,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0个、农村集中养老服务站(点)36个,新增养老床位610张;推动“医疗+康养”融合,完成7所乡镇卫生院医养康养改造,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旅居康养,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民生为本 服务下沉暖民心,共富路上“新”图景
“现在村里有了乡里中心,养老、托幼、看病都方便,孩子在幼儿园上学,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吃饭,我在外打工也放心!”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村民毕苗苗的话,道出了栾川民生服务的温度。栾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下沉、向片区延伸,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教育方面,栾川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新建君山小学、君山中学,建设中职产教融合园、旅游康养实训楼,改善了各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优质的学习场所。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第一组团,荣获“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医疗方面,实施2+6医疗倍增提质项目。目前,县医院扩建和保健院迁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赤土店镇、陶湾镇、合峪镇3个乡镇卫生院已建成投用,其他3个乡镇卫生院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主城区15分钟、乡镇30分钟就医服务圈已初步形成;养老方面,完善“五级四类”养老服务体系,建成30个养老服务站点和30个助餐点,培训养老服务人才388人次,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金秋栾川,丰收正浓;振兴之路,未来可期。
站在新的起点,栾川将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持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产业,以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以农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多“丰收故事”,绘就更美“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