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未来发展必须大力发挥数字化转型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作用,但当前我省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未来发展必须大力发挥数字化转型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作用,但当前我省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数字基础设施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实践
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与动力。2020年,河南省发布《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用3~5年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实施《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河南省结合乡村实际,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融合,涌现出如临颍“麦椒套种”智慧基地、淇县5G数字农业园等示范项目,为其他地区的数字乡村产业建设提供经验。
(一)济源蔬菜制种产业
济源市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将蔬菜种业作为支柱产业,推动制种产业智慧化转型。济源市从2021年开始,加快数字经济建设;2022年建成首个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打破国外垄断;2023年建成蔬菜制种大数据中心,采用物联网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覆盖5.6万亩基地;引进智能育苗系统,提升育苗率30%。制种产业实现5G+物联网覆盖全流程,人力成本降低60%。到2024年年底,蔬菜制种面积达6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辐射256个村庄和1.2万户农户,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科蔬菜种子产业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45%以上,年出口超万吨,创汇300万美元。济源已形成种子产业集群,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济源方案”。
(二)灵宝苹果数字化产业
2020年,灵宝市成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成3000亩“5G未来果园”,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两人即可管理。2022年,高山苹果数字工厂投入使用,配备智能冷库和AI分拣线,实现苹果品质自动检测。依托数字技术,灵宝建成县乡村电商体系,直播销售额超100万元,结合“苹果+文旅”吸引游客43.5万人次,年农旅收入达638万元。灵宝还打造了苹果小镇和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销售500万斤苹果,增收3000万元。灵宝苹果品牌价值达200.91亿元,稳居全国县级第一,出口超30个国家。截至2025年,数字化推动果业效益突破200亿元,新增1.5万个就业岗位,农民收入增长40%以上,成为乡村振兴典范。未来,灵宝果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持续释放“数字红利”。
(三)临颍县5G数字辣椒基地
临颍县作为数字乡村试点,通过科技赋能重构辣椒产业链。2019年,依托产业园建成千亩5G智慧辣椒基地,探索精准种植,实现自动化管理。首创“麦椒套作”技术,提升经济收益。2024年,辣椒种植44.3万亩,5G智慧基地达2万亩,带动10万人就业。县内建成多条数字化加工线,吸引海底捞、老干妈等企业,形成产销闭环,成为豫中南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到2025年,辣椒种植计划推广至50万亩,提供可持续数字化样板。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
2020年,河南省提出要在3~5年内实现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尽管2024年河南所有行政村已通5G,农村基础设施仍薄弱,网络速率仅为城市的60%,部分地区信号不稳定。算力中心集中在郑州、洛阳等城市,乡村地区几乎空白,导致农村数据处理依赖城市,增加传输时间和成本。例如,西峡县香菇企业的数据上传需30分钟以上。农业智能化程度低,河南农业智能装备渗透率仅18%,远低于山东的35%和江苏的42%。此外,农村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制约了电商发展。
(二)数字技术人才短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数字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据农业农村部2024年调研,全国乡村数字化转型规划人才缺口超50万人,其中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缺口占比达30%。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数字技术研发人才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团队薄弱。全国涉农企业中,拥有专职数字技术研发团队的不足8%,河南作为农业大省,2024年规模以上涉农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仅5.2%,远低于工业企业12%的平均水平。二是基层技术服务人才“断档”,如智能农机维修、物联网设备调试等岗位缺口明显。全国农村劳动力中,能熟练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的不足6%。三是乡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偏低,普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且农民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有限,特别是中老年农民由于难以接受太过复杂的智能设备,这就限制了他们参与数字化进程的能力。
数字经济赋能河南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为破除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困境,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综合施策,提升农村发展水平。首先,夯实通信网络基础是解决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乡村地区面临着通信信号弱、带宽不足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农业生产、农村电商和其他数字化应用的发展。因此,推动5G、光纤等高速通信网络向乡村延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5G网络不仅能提供更快的网速和更低的延迟,而且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精准种植等。其次,搭建农业数据中心,推动数据共享应用,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的支持。农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将来自不同地方的农业数据进行整合,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帮助农民获取精准的种植、养殖信息,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在此基础上,深化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也至关重要。最后,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可以为农民提供实地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数字化技能,推动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农村物流平台,也是解决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关键之一。农村物流一直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立大数据支持的农村物流平台,不仅能优化配送路径、降低成本,而且能提升农村商品的流通效率,促进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销售,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培养乡村数字人才队伍
人才的引入、培育和留用是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着力点,应大力储备乡村数字化人才。第一,政府要积极激励企业引入高端人才,对引入数字农业、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数字农业实验室”,定向培养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二,完善基层人才定向培养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农业技术、农村电商运营等专业,毕业后直接对接乡镇基层岗位。还可以组建省级数字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定期赴乡村开展技术指导,为农户解决数字设备操作、数据平台使用等实际问题。
结束语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本文通过分析济源蔬菜制种、灵宝苹果产业、临颍辣椒基地等典型案例,展现了数字经济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链、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的显著成效。然而,当前河南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才短缺、产业协同不足等现实挑战。未来,河南省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向乡村深度覆盖;二是加强数字人才培养,通过政校企合作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三是搭建智慧协同平台,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多措并举,河南有望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河南经验”。
(段楠楠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