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地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碳中和”双贴标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发行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债券……探索普惠绿色融合发展的成都,即将迎来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启动三周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落地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碳中和”双贴标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发行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债券……探索普惠绿色融合发展的成都,即将迎来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启动三周年。
近日,在四川崇州举行的成都普惠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研讨会上,多项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案例为助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留下注脚:一家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在成都率先开办蔬菜及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累计为全市42.9万次农户提供161亿元风险保障。在创新支农支小特色产品方面,成都农商行持续丰富农村产权抵押物物种,现已涵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房库房财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农业生产设施等十余种农村产权。
“乡村发展就是包容性发展,乡村金融就是普惠金融。”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财政部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原主任胡学好看来,要解决农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融资难问题,需要普惠金融跳出传统的抵押物崇拜,积极探索技术专利质押和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新型业务,将技术投入带来的预期增值作为重要的授信依据。
在研讨会上,这名发展普惠金融和农业保险的积极推动者说,未来乡村要靠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农人、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来经营。“投资于人就是投资于乡村的未来,普惠金融理应成为万千农业创业者的理想‘合伙人’。”
实际上,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中国的乡村金融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注意到,2018年,人民银行的领导就对外宣布中国60万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助农取款点的覆盖,用简易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获取金融服务的问题。“现在可喜的是,助农取款点正在向升级版发展,它不光是简单的取款服务,也有其他的金融服务,甚至还有保险服务。”贝多广说。
从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来看,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央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央行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助推绿色金融发展。
“可持续金融和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专家吕慧分析,普惠金融关注的是服务的广度、可得性和可负担性,服务的对象主要有小微企业、农户和低收入人群。而绿色金融关注的是资金投资,它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和可持续性。
在她看来,金融机构选择支持方向时应选择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交集,“要让那些创业者在受益的同时能够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在产业方面选择绿色生态农业如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林下经济等,既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
这名金融老兵尤其提到在具体产品的实施上,可以推出绿色普惠金融产品,比如绿色创业贷款,特别是针对崇州市江源街道青年创业的绿色贷款,还有一些正在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产业园,“可以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一些绿色贷款”,吕慧记得,十年前从事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相结合工作时做的第一笔绿色创业贷款就是支持几个大学生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期间,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起的“无返贫、无失业、无净碳排放,有金融健康”即“三无一有”项目在崇州市的江源街道落地试点。项目带头人、CAFI研究员韩飞介绍,今年9月起,项目将面向乡村和青年学员招募试点,项目将依托专家顾问和崇州本地金融资源,重点支持人才返乡与创业青年的金融能力提升,推动生态农业和青年发展类项目实施,积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
此前,该项目在成都首家试点启动,下一步还计划推广辐射至浙江和重庆,并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推动乡村青年绿色创业。对于这个项目诞生的趋势背景,韩飞提到,当前正是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改革的战略交互期,投资理念也逐步从投资于物提升到投资于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中国经验价值正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