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乡村的乡土气息、原生态样貌吸引大众目光,应运而生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红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鲜明的导向和积极的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联结,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近年来,乡村的乡土气息、原生态样貌吸引大众目光,应运而生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红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鲜明的导向和积极的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联结,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心剂”。在文旅融合的当今时代,各地着眼于乡村红色旅游的提质增效,致力于乡村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抓住时代机遇的必然选择与承担时代使命的应然之举。广大乡村地区要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聚焦旅游市场之需,抢占先机,大力发掘红色文化价值,为乡村旅游发展壮大添砖加瓦。基于此,本文从资源整合、品牌共建、业态创新等多个角度,系统探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传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持。
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谋篇布局
乡村要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导下,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以统领全局。坚持全域旅游理念,要放弃零散景点发展的思路,以县域空间范围为整体统一谋划,实现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打造以红色文化为龙头的综合性全新旅游体验。以县城全域为旅游发展平台,以红色文化为桥梁,优化乡村旅游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环节的资源配置,疏通“堵点”,打通“难点”,促进乡村旅游全链条资源畅通循环,从发展过程和组成要素层面推动乡村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各地优势为依托深耕细作
各地要从优势出发,科学研判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点位,发挥“1+1>2”效应,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乡村旅游的发展、文明乡风的涵养等多重社会效益实现。
借助地理环境,通过印记融合塑造新优势。在红色文化诞生地,将承载着红色文化记忆的红色场馆、历史遗迹等优化重组,结合乡村农耕文化,打造乡村红色教育旅游项目。比如,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牛角沟村将牛角沟起义的红色历史文化与其农耕体验、生态风光融为一体,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田园红色教育基地旅游综合体。
深挖资源优势,通过文化融合打造新品牌。各乡村要同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乡土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红色生态文化游、红色民俗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比如,红色民俗文化旅游地——四川恩阳古镇以“重温百年党史”“踏访先辈足迹”“追寻红色记忆”等主题学教活动为载体,抢抓古镇被列入四川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大机遇,倾力打造“米仓古道第一镇·红色恩阳”,持续擦亮“川陕苏区首府”红色品牌。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主体融合提高竞争力。各乡村旅游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各主体积极参与到乡村红色旅游建设中,在凝心聚力中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智慧,实现乡村旅游市场的创新整合。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千姿百态的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需求。可出台地方性政策,对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项目给予一定政府支持,以此吸引各方主体积极投入,提升乡村红色旅游建设的外部支撑力。
深挖人文特色,通过行业融合带动量质齐飞。各乡村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要充分利用本地人文特色,实现红色旅游产品的数量增多与质量提升,助力红色旅游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运用地方戏曲演绎红色歌曲,通过剧本杀等表达红色故事,实现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增量提质的同时,也能有效辐射文化艺术行业和游戏行业发展。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中适当加入体育等行业元素,以创新组织丰富的体验类旅游产品,辐射带动乡村红色体育行业发展。
依托新技术,通过技术融合推动运营升级。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应用于乡村红色旅游市场拓展、服务提升、项目塑造等各环节,提升乡村红色旅游整体运营升级。运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以“网络+乡村红色文化”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游客面,展拓市场。采用智能化电子导游系统、在线预定平台等技术手段提升乡村红色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旅游的便捷度,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打造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数字类旅游项目,让“老故事”通过“新科技”走进游客的心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度。
通过印记融合、文化融合、主体融合、行业融合和技术融合,凸显各级各类乡村优势,在县域内突破“点”,构建“链”,团成“片”,拓展“面”,串联各旅游景点、跨乡成片,全面推动乡村红色旅游示范带建设,彰显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作用,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整体建设。在整体布局层面,合理配置县域景点“红绿”融合比例,科学设计乡村红色旅游线路;在主体力量层面,注重协同,推进乡村内部之间、乡村内外力量联动合作,共建共享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在产业选择层面,本地特色优先,同时注重乡村红色旅游创意产品研发,不断优化开创“红色+本土+N”的旅游衍生品,推动红色文化与吃、住、行、购、赏等各乡村旅游环节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乡村红色旅游内在品质,持续增强其吸引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作者为韩文华,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甘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GZHSWH2025YB06)和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 HSWL25C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