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才能稳固。村级党组织是我党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才能稳固。村级党组织是我党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村级党组织是我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进而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那么如何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作者用工作实践来与读者分享工作学习所得:
村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抓好党建是重中之重”的理念。
强化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党建“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日常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严格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常态化、制度化,有效开展村级党组织生活。村级党组织要经常性、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明确党建责任,落实好党委班子成员抓党建各项任务,制定支部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提高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要强化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问责机制,推行党建工作月报告、季例会、半年测评、年度述职评议等制度,对落实不力的要严肃通报批评,对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公开曝光追责。此外,针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存在弱化、不到位;教育日常学习手段落后,管理缺乏力度,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考评,更多注重的是考核行政业务开展的好坏,而不能对党员综合素质做出准确的评价等现象,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专题培训、集中轮训、流动课堂等形式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带头致富能力。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党建引领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以作者所在村为例,村党总支书记和村主任实行“一肩挑”,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坚强有力,村“两委”从过去的“软弱涣散”党组织一跃成为全镇先进基层党组织,近年来多次获得县级脱贫攻坚“最佳村两委”、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先进村”、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表彰。所在村在帮扶单位3批工作队的倾心协助和县、镇两级关心推动建设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翻两番,进入经济强村,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改观。
村级基层党组织一定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组织书记既是农村党员的带头人,又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是农村名副其实的“核心”。因此要加大培养选拔力度,拓宽选拔渠道,通过“能人返任”“跨村选任”、下派“第一书记”等方式,真正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从民营企业家、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优秀机关干部中培养选拔有强烈责任心、有干事创业激情、能获得群众信任支持的好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康。以作者所在村为例,现任村书记年富力强,属于“能人返任”,父辈亦是一名在党超过60年党龄的老党员,自身受家庭熏陶,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早年曾在江、浙地区经商办企业,脑子活、思路多,处理问题灵活接地气,返乡后一直致力于建设家乡工作,群众认可度高。
村级党组织务必要优化村“两委”队伍结构。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女党员少等结构不合理问题,并且出女党员少等结构不合理问题,并且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党在农村的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要加快并完善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任用措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基层党组织注入充足活力。以作者所在村级组织为例,地处安徽中部江淮分水岭上合肥近郊的一个传统村,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虹吸效应”使得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日常在村的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且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客观上造成村后备干部的匮乏,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的农村青年党员普遍较少,另外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较难吸引和留住人才,村干部没人当的局面时常出现。针对在换届中显现出人选难、难选人的问题,镇级党委排除困难,坚持选优派优,目前两委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3人、中专1人、高中2人。平均年龄44岁,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31岁,其中女性3人。后备干部2人、年龄分别为24岁和34岁。现在的“两委”队伍架构梯度合理,男女比例适中,老党员历经风雨,熟悉村情民意,说话有分量、办事有章法,是队伍里的“定盘星”;中年干部年富力强,既能接得住老传统,又敢闯得出新路子,是攻坚克难的“顶梁柱”;年轻干部思维活、干劲足,带着新观念新技能扎根乡土,俨然成为服务群众的“生力军”。作者在参与日常工作会议也能感受到整个“两委”队伍开会不讲空话,干事不耍虚招,村民关心的灌溉水渠、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这些事,总能逐桩逐件拎出来、抓到底;遇上分歧,不是拍脑袋决定,而是坐下来算细账、摆道理;碰到难题,党员们带头啃硬骨头,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这样一支年龄合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队伍,干的都是让乡亲们暖心的实在事,自然受到老百姓的认可,真正成为村里发展的“硬脊梁”。
村级党组织要努力提升所属支部党员的整体素质,强化宗旨意识。
当前有的村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手段,不能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导致一些党员不像党员,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外,受市场经济冲击,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信仰缺失,宗旨意识淡化,存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素质能力差等问题;一些党员致富能力欠缺,自家日子还要靠政府救济,根本无法带领其他群众致富;有的党员只想要利益得好处,不履行党员义务,虽然有致富途径,但不愿帮助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缺乏责任感,没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着重看发展对象是否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把优秀人才吸收进党组织,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员“干实事、干好事”的责任心,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示范效应,树立先进典型,让群众“干有示范,学有榜样”,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系乡村振兴、有效打通“致富奔康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党员干部要带领全体村民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干部要起到真正意义上的“领头羊”“排头雁”作用,要强化政治建设,发挥制度保障作用,规范村“两委”权责,完善村“两委会”议事、事务决策等规则,进一步明确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职责、地位和作用,继续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深化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务监督,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最后一公里”监督作用。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重大事项一定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同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健康有序运行。把制度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形成整个村域内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省第九批驻村帮扶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