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要素大流动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格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城乡之间奔涌不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这种流动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双向的共赢;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深层次的产业重构。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要素大流动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格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城乡之间奔涌不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这种流动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双向的共赢;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深层次的产业重构。在流动中,沉睡的乡村资源被唤醒,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被革新,农民的发展空间被拓展,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乡村要素处于"沉睡"状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人才流动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过去,农村人才大量外流,"空心化"问题严重;如今,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出现了"城归"现象。这些返乡人才带来了城市的管理经验、市场观念和先进技术,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在浙江安吉,"80后"返乡青年王丰创办的民宿集群,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在四川郫都,返乡创业团队打造的"天府农业品牌创意中心",推动当地农产品溢价30%以上。
资本流动为乡村产业提供新动力。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投资环境的优化,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22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9%,增速远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数字农业;中化、首农等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化投资;各类产业基金、创投资本瞄准乡村新业态。在广东清远,某农业科技企业投资5亿元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在江苏盱眙,社会资本参与的小龙虾产业链项目,使当地养殖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要素流动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单一生产功能正在向多元价值拓展,乡村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要素流动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推动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五常大米、洛川苹果、西湖龙井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富硒农产品、有机蔬菜、绿色食品等高品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陕西延安,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带动80万农民增收致富;在福建安溪,茶产业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在贵州毕节,高山冷凉蔬菜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铁路物流体系的完善,正在重塑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为农产品出村进城开辟快速通道。冷链专列破解保鲜难题。中铁特货公司开行的冷链班列,让新疆葡萄48小时直达上海、云南鲜花36小时运抵北京。2022年,全国铁路冷链运输量同比增长45%,为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提供关键支撑。广西百色革命老区的芒果通过铁路冷链运输,损耗率从30%降至5%,农民增收超亿元。
"电商+铁路"模式拓宽销路。铁路部门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行"快递电商班列",构建"田间到舌尖"的快速通道。京广高铁"极速达"服务让广东荔枝朝发夕至北方市场;中欧班列搭载重庆柑橘远销俄罗斯。这种新模式使农产品销售半径扩大3-5倍,价格提高20%以上。特色产业因路而兴。铁路开通带动沿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云南普洱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后,当地茶叶出口量增长60%;广西柳州螺蛳粉通过高铁快运走向全国,带动全产业链就业30万人。铁路就像一条金丝带,将分散的乡村产业珍珠串成价值项链。
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振兴的乡村潜力无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要素流动中激发活力,在产业振兴中释放潜力,中国的乡村振兴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徐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