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份重磅文件中,“先导区”三个字,首次以正式政策语言,郑重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在三农学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看来,这标志着河南乡村振兴进入了以“先导区”为引领的系统推进新阶段。
大象新闻记者 成书丽
2025年,是“三农”工作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路径在中原大地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一年。就在今天,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了年度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在这份重磅文件中,“先导区”三个字,首次以正式政策语言,郑重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在三农学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看来,这标志着河南乡村振兴进入了以“先导区”为引领的系统推进新阶段。
从2024年“先导区”概念在河南正式提出,到2025年多个县市率先落地,再到如今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先导区”已经不再是个别县域的探索试点,而是成为了推动全省乡村全面振兴的总抓手、总牵引、总平台。
“这不仅是一项区域试验的升级,更是一种发展逻辑、治理模式的跃升。”杨建国说。
杨建国表示,如果说浙江“千万工程”解决的是“怎么让乡村美起来”的问题,那么河南“先导区”要回答的,是“如何让乡村强起来、兴起来”的系统性命题。此次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形成一批可实施、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是对已有先行县区经验的总结升华,更是对未来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布局的重构与重塑。
杨建国提醒,这三类人要重点读懂这份文件:一是县(市、区)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把“先导区”作为主阵地来谋、来干;二是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自然资源、住建、财政等关键职能部门,要迅速对号入座,系统梳理政策导向与工作重心;三是所有关心“三农”的研究者、从业者、建设者、投资者,这份文件提供了河南乡村的最新政策地图和未来发展主线,值得逐字逐句研读、对标、落位。
杨建国表示,文件中涉及“先导区”的内容,绝不仅仅是几句话,而是贯穿全篇、串联各项部署的“主骨架”。从产业到生态、从规划到建设、从改革到治理,凡是涉及乡村工作的重点领域,几乎都要落到“先导区”这张大棋盘上。尤其是“片区化推进”“集成化改革”“多元化投资”“任务化管理”这些关键词,已经构成了河南版“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逻辑。
“从潢川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到西峡的山区片区统筹;从新安县的“千年樱红”,到中牟的城乡融合共进,这些地方已经给出答案。”杨建国表示,接下来,将有更多县市被纳入“先导区”建设格局中,谁先谋、谁先干、谁能成,就看有没有“眼光、胆识和本事”。
未来几年,河南乡村工作的基本判断只有一个:“不做先导区,就落在后面;做不好先导区,就难有突破。”而从省委这份一号文件来看,“先导区”也将成为未来政策、资金、项目、改革、资源的集聚地、先行地、试验地。
“所以,作为三农人、乡村建设者、基层干部、地方领导,必须认真读这份文件,特别要读懂‘先导区’背后的深层逻辑、政策信号与行动方向。”杨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