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建设,已逐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格局。与此同时,与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建设相关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支撑,必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建设,已逐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格局。与此同时,与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建设相关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支撑,必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要求。让这项政策要求落实落地,关键是要在完善现有投资机制建设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丰富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方式。
图为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后集中种植的油菜田。新华社记者周滨滔 摄
整体上看,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建设,已逐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格局。这突出表现在:投融资规模稳步提升,财政资金投入增长、投融资主体日益多元,投资形式日趋多样、投融资领域不断拓宽,与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匹配度增强以及投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初步形成等方面。与此同时,与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建设相关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例如,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相关人才保障与科技支撑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持续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和重要。
未来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的目标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有序地提供来源多元、供给有力、结构合理和使用高效的资金保障,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创新的重点领域则主要表现在合理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应用水平,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建设、三产融合、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种业振兴和乡村建设等具体场域。
根据上述目标和重点领域,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思路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从注重“量”向“量”“质”并重转变。“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除了保持农业农村投资强度不下降、继续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质量,增加对农业农村领域的有效投资,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投融资“量”“质”的双重提升。二是从政策创新向政策和制度创新并重转变。“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是政策和制度创新并重,在完善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政策的同时,注重推进制度改革,强化投融资机制与其他领域制度改革创新的联动,逐步解决乡村振兴投融资实践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三是从注重直接支持特定主体向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转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政府投入之外的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提升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内的所有投资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四是从碎片化支持向系统性支持转变。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创新要有顶层设计,要基于全产业链延伸、全生命周期管理、空间布局优化和绿色生态等视角,建立参与主体“风险—收益—约束”合理匹配、激励相容的机制安排。要根据主体规模、发展制约因素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农业农村投融资政策。
作者:杜志雄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