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让脱贫基础更稳固、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让脱贫基础更稳固、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其中,“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被重点提出。未来,产业提质增效与就业扩容增量协同推进,既能为脱贫地区注入内生发展动力,更将在实践层面探索形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机制。
产业发展是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但如何让这些产业真正成为“摇钱树”,仍需破解同质化竞争、产业链短等现实困境。比如,山西近年实施的“特优农业提档升级”工作,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将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种什么卖什么”向“市场要什么种什么”的转变,正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逻辑。而东西部协作机制下的消费帮扶,则通过打通产销链条,让藏区牦牛肉、赣南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大市场中实现良性循环。
在就业帮扶实践中,通过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及以工代赈等渠道的吸纳作用,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持续巩固。截至2024年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3305万人,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面向未来,需进一步聚焦技能人才培养与就业稳定性提升,推动就业帮扶从单纯稳岗向“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系统推进,加快实现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的结构升级、短期务工向稳定就业的质态转变,并通过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衔接,持续提升脱贫人口的人力资本价值。
产业与就业的协同效应,应在制度创新中持续强化。比如,在消费帮扶领域,政策重心已从初期的行政推动转向市场化机制构建,通过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体系与电商平台下沉布局,推动帮扶产品突破地域限制,建立可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东西部协作机制则从单向支援向产业互补纵深推进,东部地区技术标准与管理模式的输入,有效激活西部资源禀赋的产业化潜力,这种跨区域要素整合不仅重构了产业链价值分配格局,更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为就业岗位创造提供可持续载体。
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的改革,推动脱贫群众从被动受益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型。下一步,应当持续推动土地经营权入股、传统技艺知识产权量化等产权制度创新,帮助农户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可交易、可增值的资产要素。这种制度设计不仅破解了以往帮扶资源分散化、短期化的困境,更通过构建“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的分配体系,将脱贫群众与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当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须直面深层次挑战。比如,部分脱贫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低端产能过剩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存在“时间差”;易地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程度影响就业稳定性。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更精准的政策工具——通过“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来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依托数字经济培育云客服、短视频运营等新就业形态,运用社区工厂实现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就业”。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本质是对发展质量的系统重塑,既需政策引导,更要激活市场机制的内在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正迈向纵深。当前,脱贫群众正由产业参与者向利益共享者转型,打工者向技能拥有者跃升,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正在构筑防返贫的立体防线。过渡期后的制度设计,既要延续“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动态监测机制,更需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当特色产业与技能培训形成共振,当联农带农机制与新型集体经济产生合力,乡村振兴的活水才能真正浸润希望的田野。
(作者:周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