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这引发了乡村干部群众和农业从业者的强烈共鸣。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焦宏昌 曹怡然 通讯员 姚国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这引发了乡村干部群众和农业从业者的强烈共鸣。
代玉建 | 多点发力助力乡村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为乡村振兴描绘了宏伟蓝图,作为村支书,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3月5日下午,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说,近年来,代庄村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代玉建说,在产业发展方面,代庄村将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壮大特色果蔬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此外,村里的农事装备产业园盘活了4家企业,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正常运营后可带动400至500人就业。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代庄村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此前,代玉建已协调800多万元改善村内公共基础设施,未来还将持续发力。
在乡村治理方面,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方便村民办事,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加强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他满怀期待地说:“我们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乔鑫 | 因地制宜做优特色农业
3月6日,春光正好,唐河县城郊乡振群家庭农场90后新农人乔鑫,正在红薯育苗大棚里指导工人对红薯苗进行管护。
谈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她对农村的发展充满希望:“乡村振兴战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被重点提及,作为新农人,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更加优化,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农村的信心。”
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追逐梦想的白领,到回乡帮助父亲经营家庭农场的新农人,9年间,乔鑫成为唐河县第一个无人机持证女飞手,并在协助父亲经营2600多亩家庭农场的同时,积极发展红薯产业。现在,农场红薯种植面积近1000亩,从育苗、种植、存储、加工到销售,形成了红薯全产业链。2024年,农场仅红薯苗的销售收入就达700多万元。3月底,乔鑫今年培育的30多个品种的红薯苗便可上线销售。
走出红薯育苗大棚,乔鑫又走进麦田查看墒情:“这次寒潮天气前,我们对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机械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现在陆续开始给小麦喷施第一遍营养药。今年植保无人机也进入了农机补贴的范围,这也激励我们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乔鑫说。
在中原产粮大县唐河,越来越多像乔鑫一样的新农人,正在用智慧与汗水,耕耘出农村新的活力与生机。
吴龙海 | 促进红薯产业延链增效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36岁的吴龙海同样深受鼓舞,作为开封市祥符区龙海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不断在红薯产业上探索创新。
他认为,红薯作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农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龙海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科学种植方法,红薯亩产量达6000斤,远超周边平均水平,社员收益显著提升。
对于未来,吴龙海信心十足。他计划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引进优质品种,争取今年亩产量再增长15%,还要投资建设中小型红薯加工厂,将红薯加工成冰薯、红薯干、粉条等产品,开发红薯醋等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在销售渠道上,吴龙海说,去年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合作社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今年将继续加大电商投入,培养专业团队,打造自有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此外,他还计划利用政策扶持,扩建70座冷暖棚,培育优质脱毒红薯苗,建设种植示范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
贾淑华 | 推动“菌果药旅”产业升级
惊蛰时节,在西峡县桑坪镇磨沟村,摩云垛山峰下,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树在春风中摇曳,枝条上的花蕾含苞待放。磨沟村村民常振国正在给山茱萸树施肥。目前,桑坪镇山茱萸种植规模达4万亩,经济收入突破1.2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民富县强,幸福西峡’,推动‘菌果药旅’四大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信心。”3月5日,西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淑华说。
多年来,西峡县连续出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以中药制药及绿色食品加工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把田间地头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打造全产业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推动企业进村入户,5.2万户农户、87家家庭农场、11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加工销售企业实现签约合作;发展电商企业286家、交易额达166.4亿元,快递进村覆盖率达100%,驻村设点率达60%以上。
据统计,西峡县80%以上农民收入来自“菌果药旅”四大产业,“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实现360多亿元。“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产业,用活用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特色产业向集群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变,让更多农民更好地参与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来,奋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发展目标。”贾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