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效,农村信用评级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征信覆盖面持续扩大。但也要看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存在着一定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效,农村信用评级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征信覆盖面持续扩大。但也要看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存在着一定不足。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冯丹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涉农数据获取难、更新慢、准确性不高,政府端、产业端可用的信息数据比较缺乏,对“三农”客群画像不精准,导致金融业务特别是信用贷款业务开展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相较而言,农村群体缺乏有效的标准抵押物,能够反映传统信用信息的持续完整财务记录相对不足,叠加部分涉农信息数据采集难度较大,统筹协调收集需要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难以及时准确地评估农村群体的信用状况。
第二,部分农村群体还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信用观念,尚不能深刻认识信用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相关信用信息采集的程度较低。
在冯丹萌看来,一方面,各地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精准识别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同时,要不断加强技术支撑,完善各级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标准体系,强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金融科技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主体的合作互动,统筹资源,推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财政奖补等政策向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主体倾斜。此外,还要注重宣传教育,积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动员农民广泛参与,营造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快改革化险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环境支撑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支农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迅速。《规划》提出,完善金融服务,健全大中型银行服务“三农”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
近年来,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疲弱,优质贷款资产稀缺,农信机构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大,面临一定的监管风险。
在李一帆看来,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资金体量相对较小,部分机构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难以满足当前日益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二是相较其他金融机构,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治理结构有所欠缺,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可能引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影响可持续经营发展。三是一些机构资产质量承压,抵押物标准化程度和质量相对较低,加之专业人才欠缺,不良资产处置存在一定难度,风险管控压力依然较大。
“一方面,随着城乡融合进程推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导致农户金融需求发生变化,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了难度和挑战。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才力量不足,因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不具优势,导致高级管理人才力量不足,在推进改革、加强监管等方面面临短板。”冯丹萌表示。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依法设立乡村振兴基金。
长期以来,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了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社会资本投入正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资本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元素,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超过八成,能够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冯丹萌表示。
当前,投资农业农村呈现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投资模式更加多样、投资领域更加广泛的态势。但也要看到,社会资本在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对此,冯丹萌建议,一方面,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畅通投入渠道,助力破解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同时,打造合作平台,围绕规划、项目信息、融资、土地、建设运营等多环节打造一体化载体,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实现控风险、降成本、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