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不仅以其独特的创新性、高效性和引领性重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也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升乡村发展质量、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不仅以其独特的创新性、高效性和引领性重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也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升乡村发展质量、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和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
针对当前乡村仍存在的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农业技术创新程度不够等问题,要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引领效能,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定期举办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及时将新型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先进科研成果引入乡村。二是要优化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要整合当地农业生产、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市场供需等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预测未来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导村民合理安排种植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三是要推广农业智能化装备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大对农业智能化装备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力度,生产出适应不同地形和作业需求的智能农机具,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四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由政府牵头搭建面向全国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直接将特色农产品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培育新型人才队伍,提升乡村发展智力支撑
首先,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电商运营等课程,目的是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力军。另外,当地要制定适宜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一方面,利用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才、返乡创业人员等投身乡村建设。例如,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为引进人才提供创业补贴以及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另一方面,也要对在乡村振兴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以此提高引进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鼓励高校设置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和课程,为乡村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针对当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单一、生态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利用的问题,要借助新质生产力催生经济发展新形态,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束缚,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让那些曾经难以开发的生态资源成功转变为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首先,要立足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规划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罐头等产品,将畜禽产品加工成肉制品、乳制品等。其次,要在达成合格产业链的基础上建设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为基础,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例如,建设蔬菜产业集群,涵盖蔬菜种植、种苗培育、蔬菜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同时,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集群基础,打造具有产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来提升农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而增加产品销量和产品附加值。再次,以农产品品牌为招牌,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发展硬件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直接体现,就是对交通、水利与信息化等多个关键领域的优化升级。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建立长效养护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方便农产品长期运输和村民出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为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泄洪的能力,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和修复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机井、泵站等。通过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在信息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农村5G网络、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和信号质量;也要持续推进农村数字电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络购物等信息化应用普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同时,要通过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农村电商、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能够全面提升乡村发展的科技水平、人才素质、产业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落实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目标,进而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作者:别杨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