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农业保险服务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自上世纪50年代试办农险以来,切实发挥保险业国家队、主力军作用。特别是2007年我国推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人保财险始终将服务三农、发展农业保险当做一项政治任务落实,农险市场份额超过40%,2023年为649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2.1万亿风险保障,持续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贡献人保力量。
坚守初心使命,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人保财险紧扣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经营农险的根本宗旨。人保财险于2017年试点农业大灾保险、2018年试点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2021年、2022年、2024年分三批次扩大试点和实施范围。截至2023年底,人保财险三大主粮中央政策性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16个省份,为2490万户次农户提供2546亿元风险保障。2024年上半年,项目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总保额同比提高25.7%。经过近七年的探索,主粮保险的风险保障更全、保障金额更高、保障范围更广、惠及农户更多,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更稳固,实现了“旱涝保收”,也为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丰收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种源自主可控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人保财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湖南就启动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项目。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向多地域、多品种扩展,从种植向养殖全方位升级,从单一制种向制种全产业链覆盖。截至2023年底,累计为24.8万户次制种农户1672.5万亩种子作物提供了160.6亿元风险保障,助力提升种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人保财险在17个省通过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农田损毁修复保险、农田水利保险等险种,提供风险保障56亿元,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用好耕地地力保护保险、化肥农药减量保险,助力耕地长效保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人保财险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促进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蔬、菌菇笋等重要农副产品的高质量、多元化供给;现有农业保险产品数量超5000个,承保品种近300种,实现了对“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肉案子”等种养林渔各领域的保险产品全覆盖,用行动践行“大食物观”。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中国人保大豆保险覆盖了黑龙江、内蒙古等19个省(自治区),“中国人保农业保险助力大豆产能提升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
围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支持深远海养殖”要求,持续加大渔业保险发展力度,保险种类涵盖传统成本保障、气象指数、价格指数、养殖成本期货价格、海洋碳汇等创新型产品,风险保障金额突破330亿元。人保财险聚焦风险研究,成立“大湾区农业保险创新实验室”,聚焦科技赋能研发了“水精灵”云平台,实现远程水质水温监测、气象综合数据的实时变化波动和对场景周围环境实现实时远程视频监控等功能。“中国人保现代化海洋牧场保险护航‘蓝色粮仓’模式”荣获2023年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揭阳鲍鱼苗台风及价格指数保险”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蓝色转型计划-水产养殖保险报告》典型研究案例。
现代农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多环节、多主体关联的“链条式”农业。人保财险积极对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延伸保险服务,推动地方特色农险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天津,人保财险开发小站稻全产业链保险,探索菜单式承保模式,将小站稻从制种到种植、到稻蟹混养绿色生产、到产量保障、再到收获期烘干储运提供保障,并创新生产者人身意外责任、产品溯源保险,将生产链条上所有风险点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利用“保险+技术+服务”新模式,做到保险搭桥,以“险”护“稻”。此外,广东茂名荔枝、山东潍坊蔬菜制种、宁波慈溪葡萄、浙江台州甜瓜等数十个全产业链保险产品正积极发挥全面风险保障功能,为全链条农业生产保驾护航。针对智慧农业,人保财险加强对农机装备和设施农业的保险保障,服务农业机械化和提升农业生产力。
坚守人民立场,精准谋划乡村全面振兴,搭建乡村振兴综合保障体系
在服务乡村建设方面,人保财险提供了面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全方位保险服务,保障内容覆盖乡村道路、水利、管网、物流、网络、光伏、燃气、农房、财产等关键标的,2024年上半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5.8万亿元,有力保障了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服务乡村治理方面,从服务平安乡村建设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两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乡村治理保障需求,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保险方案。2024年上半年,人保财险服务乡村治理类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6.4万亿元。
在服务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人保财险积极扶持、保障城乡经济融合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办融资性信保业务,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人保财险基于多年探索的保险扶贫经验和模式,开办政府防贫救助保险、困难群众救助保险,积极构建立体化、跟踪式的防返贫保险救助体系,织密筑牢保险防贫保障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4年上半年,防返贫救助类保险为5834.5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万亿元,有效缓解地方政府防返贫资金压力。
针对160个重点帮扶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切实需求,全面落实并深入推动乡村振兴保险解决方案(“乡村保”),为重点帮扶县政府部门和农村人口提供一揽子风险保障方案。目前,“乡村保”项目已实现160个县全覆盖,保障范围包括防返贫救助、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居民财产、医疗、意外伤害、雇主责任等多个方面,从服务三农的实际需求出发,着力解决重点帮扶县的关键难题,为当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幸福生活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2024年上半年,“乡村保”项目在160个重点帮扶县累计提供风险保障6362亿元,累计承保户次352万户,累计支付赔款1亿元,受益户次达到118万户。
坚定责任担当,强化四重保障,构建强农惠农富农优先发展机制
人保财险在总、省、市三级机构党委下设立“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各级党委一把手牵头负总责,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同步设立“乡村振兴保险部”,进一步强化保险服务乡村振兴职能职责。制订《服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方案》,实施20项行动举措,建立起全流程、高效率、同界面、统品牌的乡村振兴保险一体化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人保财险每年制定下发《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行动计划》和《定点帮扶和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将各项工作清单化、项目化推进。
截至2024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在全国所有的县都设立了机构,在中心乡镇设置了6550个具有金融牌照的“三农营销服务部”,在其他乡镇与政府共建了2.8万个“三农保险服务站”,在重点行政村设有13.6万个“三农保险服务点”,形成部、站、点互联互通的农村服务网络。人保财险在区县及乡镇自有队伍超过2.5万人,并组建了一支由乡镇部门、村两委人员组成的协办队伍,配置三农服务专用车近7000辆,有效保证了农村保险服务的全覆盖。
人保财险持续加强在农险领域的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数智化农业保险服务平台“耘智保”,重构农险服务流程,实现作业标准化、数字化。“耘智保”深度融合3S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智慧承保+智能减损+科技理赔”。开发集成了“一拍知长/知重”“AI点数”功能,使得养殖险标的核验、损失核定等过程更加快捷、便利、客观。人保财险是行业最早提出并实践农险“天空地”一体化服务体系的保险主体,应用卫星遥感多光谱技术对灾损前后作物进行比对,综合无人机、地面选点抽样的评估数据,以GIS坐标建立多元数据关联,形成细分地块的损失数值与损失程度数字化定义,实现快速定损,有效应对大灾理赔。人保财险建设全国村级投保区域数据库,在村投保区域上叠加遥感数据和历史地块数据,形成了人保独有的农险立体化基础数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图承保、按图理赔。
从2007年至2023年,人保财险累计支付农险赔款近2700亿元,成为支持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面对大灾建立了农险预赔付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先预付,后续完善理赔手续。2023年人保财险支付“杜苏芮”台风灾害农险赔款超过12亿元;支付“杜苏芮”台风灾害农房保险赔款超过7亿元。同时,人保财险将防灾减灾环节前置,引入病虫害防控、人工干预天气、增产增效等新技术,通过保险方式促进粮食减损。比如人保财险在广东省建立了1个省级和14个市级水稻防灾减损服务中心。2023年“泰利”台风在广东登陆前,人保财险发送预警信息11万条,派出4200人次、无人机90架次对11万亩农田进行了防灾排查。同时联系收割机,协助农户抢收水稻1.4万亩,烘干水稻240万斤,直接减损超过千万元。人保财险探索开发服务型农业保险产品,在行业首创三大主粮节气气象指数保险,将防灾减损服务内化到保险条款中,保险赔款用于弥补农户开展防灾减灾产生的二次成本投入,可以更及时地帮助农户稳产增产。
下一步,人保财险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和“七大保险”要求,坚守保险本源,着力推动农业保险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在促进种粮农民稳产增收中、在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中在发挥更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开创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大众新闻记者 徐佳 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