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4日上午,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这场活动作为“大地留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的重点项目,通过五位民间文化达人的分享,生动展现了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11月24日上午,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民间文化达人故事汇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这场活动作为“大地留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的重点项目,通过五位民间文化达人的分享,生动展现了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活动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少数民族歌手茸芭莘那,七彩彝绣传承团队创办人丁兰英,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90后策展人王彦之五位嘉宾以各自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讲述了文化如何在不同乡村语境中焕发新生。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也引发了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
郭爱和以“艺术赋能和美乡村”为题,讲述了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的建设历程。他发起的中国“当日”艺术展,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参与,并通过艺术课程与展览,丰富了乡村儿童的艺术教育。他表示:“和美乡村不仅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内涵。通过艺术为乡村注入活力,让人们在这里找到生活和情感的意义。”
茸芭莘那的分享则围绕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她通过公益演出和提案推动,促成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的立项,惠及全国13个相关省份。她说:“我希望这些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只是被看见,而是被记住,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丁兰英从彝族刺绣的传承出发,分享了她18年来扎根楚雄大地的经历。通过培养绣娘和发展刺绣产业,她让古老的刺绣技艺走入现代生活,也为乡村女性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她动情地说:“彝绣不仅是手艺,更是我们民族的生命记忆,我会用一生去守护它,让更多人了解它的美。”
郑芬兰结合20年深耕乡村的经验,分享了她对土布纺织技艺传承的独特思考。从收集梭子到复兴传统纺织工艺,她让古老的技艺融入“美学+无废+美育”的现代理念。她表示:“手工技艺有温度,它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我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美。”
王彦之以“大南坡计划”为例,展现了如何通过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她带领团队从建筑活化、景观设计到地方文化的整体营造,为河南修武大南坡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撑。通过美学和文化的实践,我们让村庄重新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空间。”
嘉宾分享结束后,活动还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围绕乡村美育、青年返乡创业和非遗传承等话题,嘉宾们从不同角度交流了经验与见解,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民间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嘉宾们的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更是凝聚人心、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更多文化实践者的加入,乡村振兴的画卷将更加壮美多彩。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