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到2019年年底,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喜迁新居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到2019年年底,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翻开“战报”,2016年完成46760人脱贫,2017年10.42万人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近年,洛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树牢“四个意识”的重要实践,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扶贫开发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喜获丰收
上下齐心打硬仗
又是一年春好处。伏牛山腹地,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牡丹吐芳,在自家房舍改建的宾馆里笑迎宾客。乡亲们忙碌并幸福着……
“大家回头想想咱拨云岭的巨变,是党的好政策,让咱翻了身。现在乡村振兴大幕开启,咱村不能拖后腿。”从北京归来,全国人大代表、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经常给村民和游客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讲到哪里,哪里就有掌声响起。杨来法说,乡亲们心中有杆秤,大家得的实惠多,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总书记。
近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洛阳立下“军令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纳入“9+2”工作布局高位推进,迅速形成广泛动员、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解非常之困,当用非常之策。
两年多来,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为统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非贫困县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一套立足洛阳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等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落实见效。
啃下硬骨头,必举全局之力。
两年多来,全面夯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揽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8大重点专项推进小组,汇聚行业部门力量协同攻坚。同时,市级领导分包重点乡镇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城市区对口支援贫困县等制度接连实施,形成合力攻坚的喜人局面。
打赢攻坚战,要上最强力量。
两年多来,好干部紧着脱贫用。贫困村数量在5个以上的乡镇,全部增配专职扶贫副书记;所有贫困村每村一个第一书记、一支驻村工作队;贫困村和贫困户1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全部建立脱贫责任组;所有贫困户实现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全覆盖。在不久前的第一书记轮换中,22人得到提拔重用,一大批脱贫一线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树立脱贫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在实践中,我市还坚持扶贫投入力度同脱贫任务相匹配。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5亿元,同比增长46%,10.42万贫困人口脱贫,偃师市、洛龙区、高新区、伊滨区整体脱贫,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
宜阳县董王庄乡光伏电站项目助力扶贫
超常举措破难题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如今,一系列“加强版”“创新版”的超常举措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易地搬迁挪穷窝——
“活了大半辈子,终于赶上这‘滋腻’好光景啦!”不久前,栾川县后坪村沈闯娃不花一分钱,搬进了敞亮的新房,眉眼里尽是笑意。和老沈一样,2017年全市有4959户18368人搬进新居。对他们而言,搬迁,从山上到山下,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位移,通过设施配套和产业扶持,他们将开启新的生活。
洛阳6个贫困县中4个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搬迁任务占全省1/5,深山区群众早一天搬迁,就能早一天脱贫。“十三五”以来,我市确定“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按照计划,今年,全市剩余纳入搬迁范围的2万名贫困群众将全部搬迁入住,圆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产业扶贫拔穷根——
结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来料加工、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等产业,推广股金、租金、薪金“三金”带贫模式,栾川生态旅游、嵩县中药材种植、孟津都市农业等已经形成气候,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如今,伴随乡村振兴扬帆启航,返乡创业的种子正植根于农村广阔天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我市积极发展普惠金融,2017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5.4亿元,让脱贫路上“不差钱”。
民生保障兜底线——
脱贫攻坚不能留下“锅底”。近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不让一家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针对因病致贫问题,我市正在加快构建贫困人口医疗再保险制度,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基础上,为贫困群众就医报销再添一道“保障线”。
针对因残致贫问题,我市探索推出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集中供养政策。今年,全市有脱贫任务的乡镇将建设110个托养中心,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
攻坚拔寨新举措——
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到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设立,再到电子商务进农村……如今,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蓬勃开展,众人拾柴汇聚起澎湃力量。
新安县南李村镇懈寺村扶贫搬迁项目 本组图片由记者 常世峰 鲁博 摄
锻造作风促脱贫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有真情。”在不久前的第一书记轮换中,市法制办干部郝大鹏离开了朝夕相处两年的汝阳县斜纹村。其间,他抓党建、搞建设、兴产业,赢得乡亲们的拥护。
日前,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组织部等单位联合表彰一批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先进单位,以郝大鹏为代表的我市33名第一书记和21个单位名列其中。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渐渐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
干部当代表,单位作后盾。各派出单位认真落实“单位联村支部结对”要求,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和工作支持力度,有力发挥了后盾保障作用。
脱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在基层。强本固基,才能打赢打胜。近年,我市以“河洛党建计划”为契机,全面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呈现出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两加强、两促进的可喜局面。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识别、帮扶、核算不精准,政策宣传、政策落实、产业扶持、责任履行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追根溯源,都是工作作风不扎实造成的。
今年,是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我市闻令而动,全面部署开展“一转三推进”活动,即坚持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持续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村入户,着力推进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落细,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确保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与此同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在脱贫攻坚领域开展干部作风问题专项监督和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真正让作风“虚火”降下来,让脱贫工作硬起来。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迎着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在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将立下愚公移山志,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全力以赴,不胜不还!
去年,嵩县黄庄乡星石村半坡组贫困户张迷娃,从深山里搬到新建成的河东汝南社区。面对现代化的新厨房,想想过去的老土灶,张迷娃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 曾宪平 刘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