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本报记者 吕红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不仅加大了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还积极从惠农向富农和强农方向转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政策积极助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创新驱动的带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初步显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记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离不开政策的助力。
一是要有效引导。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此,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引导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往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上发展,往有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上发展,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公益性产业和事业上发展。同时,要引导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往多样性上发展,避免同质化和扎堆。
二是要重点扶持。在资金贷款方面,要创新贷款政策,根据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业者的信用状况,可结合实际,适当降低贷款担保的门槛,提供贴息贷款。在用地方面,可通过集中建立产业园区、改造利用废弃厂房等闲置资产等形式,既解决一些新产业、新业态的用地难题,又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项目起步阶段,可通过前期租金减免、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为新产业新业态的起步提供支持。
三是要有序规范。一方面,要对营商环境进行规范,不能让一些想落地的新产业新业态因当地的营商环境不佳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要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资金使用和土地利用进行规范。要防止一些企业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名义套取项目资金,骗取用地指标,防止在用地上侵害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或补贴,用于支持农村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政策指导,帮助农民和企业把握市场动态,调整经营策略。
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当前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在王记文看来,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过程中,人才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城乡双向流动的通道未打开,下乡人才面临创业支持政策不完善、留乡留村落户难以及县域生活不便利等困难,其自身及家庭在农村发展受到制约。
“随着游客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文旅服务产品要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需要敏锐的市场察觉能力和较强的资金支持,这是普通创业者难以拥有的。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过程中,如何给游客带来新体验、新刺激,是乡村文旅融合实现突围的重要内容。”王记文进一步表示。
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农村企业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村金融机构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刘春生看来,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信贷投放力度,提供多样化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资金需求。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帮助农民和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特点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应发挥桥梁作用,促进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应该看到,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分类指导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卓有成效。但也要看到,部分已经脱贫的人口仍然有返贫的可能性。
在王记文看来,“分层分类帮扶”是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困难程度和需求类型,提供个性化、定制式的精准帮扶。无论是生存帮扶,还是发展帮扶,最根本的是增强其自身的就业增收能力。一方面,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力度,提高低收入人口基础教育水平,增强抵御外在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鼓励高职扩招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低收入人口学以致用。
“此外,还要从整体层面为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赋权增能,在发展适合本地的县域经济、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过程中提供帮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王记文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