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7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报告》是该系列的第9个年度报告,除1个主报告之外,还包括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16个专题报告。
《报告》主报告提出,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以生产力三要素跃迁为驱动力、以均衡协调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创新成果转化为生成机制、以农业农村分层分化为基础和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等五个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能够以技术革命性突破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方案;二是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开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路径;三是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新空间;四是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塑造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新机遇;五是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创新重塑乡村全面振兴动能。
《报告》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重点考虑城镇化的潜力、各地各类城镇的功能、城乡两栖人口长期大规模存在、村庄减少和集聚搬迁大势所趋等关键问题,坚持渐进推进,统筹城乡人口发展与城乡发展,尊重城乡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人本推进,统筹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两栖。同时,坚持分类推进,统筹各类城市、县镇、村庄发展。总之,要适应人口变化促进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各类群体福祉增进和均等化,分类发展各类城市、县城、村庄,建立完善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同时要落实部门合作、试点推进、政策配套等保障措施。
《报告》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新阶段市民化仍面临着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地方政府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和激励效应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不足和城市融入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坚持“目标确立、分类施策、逐步推进、城乡联动”的基本思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供给,提高地方政府财力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权益流转与退出机制,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技能培训,增加城市的包容性。
《报告》提出,解决乡村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种粮收益持续下滑、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环境约束以及发展同质化现象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谋划,在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按照梯次推进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尤其是加快构建种粮收益保障体系。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聚焦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数字经济新业态等重点领域,在数字要素使用、全产业链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科技体系完善、产业组织创新、可持续发展、高素质劳动力培育等方面明确推进路径,围绕理念、管理、财政、补贴、改革五个方面完善保障措施,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通过区域化规划和多方协作解决服务不均和资源配置不足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和跨行政区划合作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率。特别是通过实施试点示范项目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并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强化监督评估系统确保政策的持续优化和有效执行。
作者:徐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