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米兰总领事刘侃在意大利《中国世界》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脱贫攻坚与国际减贫事业》
2024年5月28日,驻米兰总领事刘侃在意大利《中国世界》(Mondo Cinese)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脱贫攻坚与国际减贫事业》,全文如下:
〔引言:刘侃总领事曾主管外交部扶贫工作,亲历并深度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现以驻米兰总领事身份和视角,回顾自身宝贵工作经历,讲述对中国扶贫脱贫历史进程的思考,希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持续战胜贫困提供参考。〕
我就任中国驻米兰总领事之前,曾有5年多时间就职于中国外交部主管扶贫工作的部门,亲历并深度参与举世瞩目的中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对此感到无比幸运与自豪。中国外交部定点帮扶云南省金平县和麻栗坡两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这两个县位于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中,两县山区面积均占全县面积的99%以上,是多民族聚居县。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成为与中国许多地方一样的“山水美贫困深”的深度贫困地区。经过外交部近30年的不懈帮扶,两县人民艰苦奋斗,终于在2020年5月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生动反映出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成功实践。在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成功脱贫旧貌换新颜后,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一、立足国情,坚定走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如洗,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突出。1978年末,按照现行贫困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可以说,中国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出想象。为了消除贫困,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大格局”。正因如此,外交部自1992年起就成立扶贫工作部门,开始定点帮扶云南省金平、麻栗坡两个县。后来几乎所有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等都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列。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即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的朴素愿望,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状态。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二、立己达人,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1年祝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致函中指出“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中国扶贫脱贫进程中形成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等宝贵经验,也为人类反贫困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了新的路径。
多国人士指出,“中国的发展经验特别是脱贫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事实上,中国不仅以自身的减贫成就直接贡献于世界减贫事业,同时积极履行减贫国际责任,70多年来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各种类型援助,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近年来,中国更是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预计将使相关国家约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在北京的同事正在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继续努力。我相信,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汇聚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的乡村必定振兴,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能实现,中国也将继续为国际社会提供发展减贫的有益经验。
朋友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将始终把自身发展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愿同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构建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