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全国两会·建真言 谋良策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好图景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侯二河: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
重农必先重人,人兴方能兴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根本在人。
当下,一些偏远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缺乏高效劳动力、农业产业带头人、经营管理人才及村级组织带头人。因此,我建议国家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结合发展行业优势和特色文化资源,着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人才服务水平,推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凝心聚魂。
一是壮大农业产业。国家要出台壮大农业产业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要紧扣产业这个核心,聚焦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利用现代科技农业技术解放农村劳动力,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质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基地和园区,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让有知识、有能力、想干事的青年看到希望,找到平台,发挥作用。
二是强化农民培训。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农民培训教育规划,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园区、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就近就地培训一批“种田能手”。另一方面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其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激活乡村人才。编制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完善县城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要制定乡村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各行各业人才到乡村投资兴业、承包技术、领办实体、包村包项目;支持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年轻人才创业发展休闲农业、创业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对申请到“三农”一线工作的党政事业单位干部,服务满一定期限、为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优先提拔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文联副主席 王一君:以乡愁记忆为载体,建构乡村文化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乡愁记忆赋能乡村振兴,将乡愁情绪转化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过往的具体形式,有助于唤醒城市与乡村大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乡愁记忆是一种情感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乡愁记忆是对时代发展和人民情感需求的呼应,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首先,以乡愁记忆为载体,建构乡村文化空间。家乡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庄严肃穆的旧祠堂、光影斑驳的土墙壁,以及村口的堰塘、广播站和打谷场,都是乡愁记忆的空间载体。它们承载了村民的集体记忆,也是人们寻找自我、回归自我的情感坐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保护那些留存至今、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民居、古建筑、古牌坊,让传统文化有根可依、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原乡、原味、原生、原貌的乡愁元素,构建乡村博物馆、民俗馆等现代空间形态,讲好村庄故事,展示乡村文化。
其次,以乡愁记忆为主线,深化乡村文化体验。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审时度势、和谐共生等朴素思想,积累了从育种、耕种到灌溉、丰收、储藏等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农业生产经验,由此构成了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显著差异。乡村振兴需要弘扬农耕文化,探索开发具有参与性的农事活动。同时,积极发展和农耕文化有关的节庆活动、手工艺体验、实景演出、文创产品开发等业态,活化乡村文化形态,营造层次丰富的文化体验。
最后,以乡愁记忆为引领,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乡村有一个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它们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为留存于唇齿之间的生动乡愁记忆。熙来攘往的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来自家乡的土特产携裹着浓浓的亲情,成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最好的心灵慰藉。将乡愁记忆情愫引入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农产品包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情感价值,赋予品牌更强大的文化张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声乐总监 郭蓉:推动文艺工作者“进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我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推动文化艺术工作者“进村”计划。
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展“进村”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文化艺术各门类专家走进乡村,深度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为自身艺术创作寻求丰富的创作灵感。通过走进乡村采风,与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深度接触合作,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策划具有乡村文化独特属性的节目或活动。
探索启动“我为家乡代言”文艺工作者返乡赋能计划。通过返乡赋能计划,发挥文艺名家的影响力,吸引带动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聚焦乡村,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中。艺术工作者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田野文化活动,如绘画、雕塑等,将广阔的田野变成乡村文化的展示舞台。
第二,让文化为农副产品赋能。
文艺工作者不仅能够激活乡村文化,还能通过艺术手段为农副产品赋能,创造更大商业价值。这种创新方式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能构建有文化含量的消费体验。
艺术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包装、创作故事等艺术手法,为农产品增添独特的文化符号,赋予其更多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文化赋能让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让购买农产品变成一次生动有趣的文化体验。
第三,建立农耕文明的虚拟平台和资源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在乡村,主体在乡村,保护好乡村文化资源是一项紧迫任务。开展全国性的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摸底调查,分门类进行识别评估、登记入库,涵盖乡村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古代和近现代等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资源。
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农业遗产、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特色美食等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复原和保存。此外,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拍摄以乡愁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刘万鸣: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重农尊教,国之根本。一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教育工作,强调将两者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由于自身工作性质,我时常会深入基层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近年来,我在前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别是在革命老区采风时接触到当地淳朴的群众,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走访过程中,我开始关注这些地区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改善、提高情况。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立足于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能够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传播分享,为乡村学生创造更多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更好实现教育的普惠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提升乡村学校教学水平,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资源,需要改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小学的专项资金支持与投入,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百分百覆盖,使广大相对落后地区的学子更快更好地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二是改善教育条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村镇小学,从硬件到软件多方面给予帮扶,缩小我国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教育质量上的差异,改变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村镇小学建设实际困难,吸引有关团体和个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村镇小学设备设施建设,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 刘广:建设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工程、公园形式探索巨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伟大创举。建设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东北抗联遗产本体、遗址、遗迹周边历史风貌,传承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部署,在更高层次予以系统化总结、提炼,形成学理支撑、话语支撑,指导实践、讲好故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机制,科学规划。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国家标准,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理念入法入规,规范区域各段建设。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围绕整体规划,聚焦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适时开展专项督导。
第二,构建总体空间框架。明晰建设路线图,明确重点建设区域,整合东三省抗联文物、文化资源,根据抗战线路规划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等标志性空间建设。
第三,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强省域间内外通道联通与经济互动,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功能完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新机制。
第四,讲好故事。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要成为呈现东北抗联文化、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
第五,设立东北抗联教育基地。全面深入研究历史史实,分层、分类、分期推进基地展陈、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博物馆、纪念馆规划建设,通过提炼抗联文化符号、视觉元素,打造主题陈列体系,设立遗迹保护修缮基金,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实施数字展示工程,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
第六,设立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省域合作先行示范区,确立“一核心、一主线、一贯穿、多特色”的总体架构,形成资源共享、规划衔接、线路共推、管理互鉴、市场互动。加强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第七,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红色旅游小镇,围绕步道、展馆、遗址、游园等完善东北抗联沿线景区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东北抗联遗迹遗址纪念地景区创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 金永伟:为老年文旅消费群体提供便捷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文旅消费群体不断壮大,需求增长迅猛。文旅消费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引擎。当前,老年文旅消费市场还存在不少堵点,制约着老年人享受更好、更优质的文旅服务,需要综合施策、强力推进。
一是要打破文旅消费的“年龄门槛”。目前,在旅游保险产品投保、驾照申领年检、旅游参团、银行卡办理等方面还存在老年文旅消费的“年龄门槛”,给老年文旅消费市场的扩大带来了阻碍。可在文旅消费市场大力推动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保险业务,加大老年旅游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投放,放宽投保人员的年龄上限。同时,要纠正金融机构在老年人申办银行卡时的不合理限制。
二是要打破文旅消费场所的“设施门槛”。目前不少包括公共场馆和公园景点在内的文旅消费场所、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设施未进行适老化改造,缺乏统一规范的适老性消费场景和安全保障设施。可制订统一规范的适老化设施标准,纳入新建文旅消费场所的建筑规范,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对现有的消费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文旅消费群体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三是打破文旅消费市场的“数字门槛”。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文旅消费市场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给老年文旅消费者带来了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不少公共场所和景点缺乏便捷的适合老年人的预约、购票、入场的非数字化服务,民航、铁路、酒店、旅游出行平台等缺乏适合老年人使用的App。全国各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园景点等公共文旅消费场所,除节假日和场馆接待人数饱和等情况外,可设置老年游客专门入场通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通行”。
四是打破文旅消费市场的“地域门槛”。目前全国各城市对外地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政策不一致,且年龄要求也不一致。可取消地域限制,外地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享受与本地老年人同等优惠,全国各城市统一免费乘车的年龄标准,统一凭身份证或社保卡“一证(一卡)”免费乘坐,提高外地老年游客乘坐便捷性。同时,对外地老年人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实行统一优惠政策。
老龄化是我国今后面临的基本国情,老年文旅消费从福利化向产业化转型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一环。尽快打通各种堵点,打破各种“门槛”,必将极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增进老年人的福祉。
(本文内容根据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祝静统稿,孙丛丛、刘淼、王伟杰、刘源隆、卢旭、张欣参与采写)
2024年3月12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