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关于 “三农”划出了哪些重点?河南应该怎么落实?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引领
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将变得更美更宜居
《 大河报 》( 2024年03月06日 第 A05 版)
2月19日,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北街村农民在麦田里施肥(无人机照片)。当日是雨水节气,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忙农事,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 新华社发(王高超 摄)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韦展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关于 “三农”划出了哪些重点?河南应该怎么落实?
目标1350亿斤
河南粮食突破要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粮安天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新的一年应该如何继续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河南省农委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孙巍峰定下目标:力争今年粮食总产达到1350亿斤以上,明年跃上1400亿斤台阶。
目标已定,如何实现?对此,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道明。他认为,要在三方面下大功夫。
首先,在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一方面,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高产模式,不断提升耕地的质量和产能,接续打造更多大良田平台,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
其次,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单产提升上下功夫。发挥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作用,加快形成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聚焦良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良种加强品种研发推广,聚焦良法推广技术集成应用,聚焦良机补齐农机短板弱项,聚焦良制提高政策供给保障水平,集中打造7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1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带动全省粮食大面积稳产增产,做到粮食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第三,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提高上下功夫。一方面,综合利用好粮食直补、信贷支持等手段,持续加大对种粮经营主体和家庭农户的扶持力度,创新打造县域内平急两用“一体化”“一站式”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力保经营主体和农户种粮有钱赚、风险有兜底、效益有保证。另一方面,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实窘境,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村建设
要做好三篇文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现在河南有4.58万个行政村,如何让这些乡村变得更美更宜居,成为现代都市的“诗和远方”?
对此,张道明建议,乡村建设要做好三篇文章。
首先,做好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文章。要秉承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和片区化发展理念,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要事项统筹考虑,一体规划、一并实施;从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其次,做好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文章。农业生产上,加强农村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加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让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更加便捷。农民生活上,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让农民出行更顺畅;强化农村供水和能源保障,让农民生活更方便。
第三,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引领文章。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积极打造一批“和美引领村”“美丽示范村”“洁美达标村”,逐步实现以点带面、连点成片、田村一体、产村融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模式,创新构建出独具中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