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保障的困难群众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河南是人口大省,每年保障的困难群众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11月20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共有低收入人口430.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7%,其中城乡低保对象303.1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低保边缘家庭成员28万人、刚性支出困难人口10.5万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其他低收入人口40.7万人。
据河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党培红介绍,全省民政系统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去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工作 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的实施意见》,细化低收入人口认定措施,拓展专项救助范围,低保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持续深入。
同时,河南省民政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适度放宽低保准入条件,细化渐退期、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倾斜,17.3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有序扩大低保等社会救助覆盖面。
“优化河南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功能应用,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与人社、医保、教育、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开展常态化数据比对,动态监测295万户低收入家庭,对4.5万户突发严重困难的家庭发出风险预警,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救助,初步实现了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党培红说。
此外,省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共享数据扩展到12个部门41项,市级核对业务向就业援助、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领域延伸,共享数据达到60余项,持续提升救助精准度。
河南省还创新救助模式,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救助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临时救助13.7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6亿元。充分发挥慈善等社会力量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187家,筹集资金9017万元,为5.6万遭受重大突发事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帮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增强救助的针对性、精准性,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让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党培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