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部署,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10月22日,第四届“湘”当自觉自信自强网络主题宣传——“乡村振兴阔步行”全国网络媒体看湖南活动全面启动。该活动将组建以全国主流媒体记者、网络名人为主的活动采访团,走进安化县、保靖县等地区,感受乡村振兴富民大产业的活力与魅力。从安化黑茶、保靖黄金茶到张家界莓茶、桑植白茶,从炎陵黄桃、麻阳冰糖橙到湘西腊肉、东安鸡,从南县稻虾米到宁乡花猪……近年来,湖南持续“出圈”的土特产,在市场上“开疆拓土”,在网络上“圈粉无数”,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更多增值收益,也彰显了湘村特色产业的广阔前景,令人期待。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部署,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什么是“土特产”?顾名思义,是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色、真正建成产业的农产品。土特产一头连着脱贫增收、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就要坚持在深挖“土”、做精“特”、形成“产”三方面多下功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湖南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注入新的动能。
深挖“土”,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乡土潜力。乡村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物质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富矿”,既有青山绿水、古建村落等有形资源,也有村规民约、传统民俗等无形资产。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唯有让乡村产业沾上“泥土味”、吸收“乡土气”,才能开发出适合地方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土产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条件孕育不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保护好土特产的“土味”,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强。既要梳理和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持续提升产业价值,也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把懂技术的“土专家”、能发展的“田秀才”、善经营的“乡创客”、有情怀的“带头人”纳入乡土人才队伍。
做精“特”,发挥独特优势,打造地域特色。“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安化黑茶、保靖黄金茶、武冈卤制品、涟源萝卜、汨罗长乐甜酒……越来越多的县镇村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思路,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特色农产品,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有力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突围破困”。要通过科学规划和科技加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产品。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险储藏、运输销售等,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精细化提高知名度,用高品质赢得好口碑,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产”,强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集群。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是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辐射效应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湖南省现代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以茶叶、油茶、中药材、生猪等为代表的亿元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但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经营主体数量较少等问题仍然长期存在。唯有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和规模化视野,才能让“土特产”形成大气候。要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要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小小“土特产”大有文章可作、大有潜力可挖,也更有前景可为。只有同时做好“土”“特”“产”这三篇文章,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乡村产业的层次和质量,才能让更多“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成为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产,让更多农民群众走上“共富路”。
作者:张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