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庆丰收 促和美”活动为契机,树立重农爱农、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奏响乡村振兴时代赞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庆丰收 促和美”活动为契机,树立重农爱农、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奏响乡村振兴时代赞歌。
以“丰收”为媒,打造过硬三农队伍。丰收,来源于无数“农民”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庆丰收,也是对广大农民创造精神的认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离不开过硬的乡村人才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摸清家底、找准坐标、瞄准靶心,精细化做好乡村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确保“因需而引”;充分利用好生态、产业、乡土情怀等优势,让人才纷至沓来;通过开展“送技上门”“校企合作”“专家讲座”等活动,加大农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力度,让人才得到全面提升;广泛实施“揭榜挂帅”行动,让人才与乡村事业“双向奔赴”,发挥出最大效能。同时,要健全乡村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典型宣传,提高社会对乡土人才的认同感,切实让新时代“农民”成为“光彩职业”。
以“丰收”为媒,擦亮现代农业品牌。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类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各地要聚焦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经营理念不够先进等问题,聚焦“一村一品”打造,以数字赋能、科技赋能为基础,牢牢抓住耕地、种子这两个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的关键变量,鼓励和引导形成“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模式,完善农村物流网络,畅通各类电商、快递、物流等平台走进的农村“最后一公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破局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走得出的特色农业品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以“丰收”为媒,赓续优秀农耕文化。丰收节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乡村振兴战略的窗口。农耕文明,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承载着乡村精神和农民身份的自豪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强了底气和自信。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各地要加强对优秀农耕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挖掘和整理出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和故事,将其与社会治理、乡风文明、文化促进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再上台阶。此外,要与时俱进,将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相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依托互联网、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载体向人民进行传播和普及,增加人民对农耕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潘华、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