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站在新起点上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新要求,为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农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建设美丽乡村擘画了美好蓝图。
人们渴望的和美乡村,就像一张张恬淡静谧的田园风光图、一幅幅优美宜人的绿野乡村景,成为亿万群众心中的深切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站在新起点上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新要求,为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农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建设美丽乡村擘画了美好蓝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行了详尽工作部署。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宜业宜居、民生改善、和谐共赢相统一的目标,是亟须深入研究与实践突破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要答好上述命题,就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实现“两化”融合发展,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乡村。
要推进生态产业化。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价值,要让其不断创造综合效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支撑点,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广大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也将促进实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与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
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加快经济发展不应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挡箭牌,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要避免走农业开发与乡村保护脱节的老路,开拓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要以融合发展为载体。要通过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有机统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赢。
奋进新征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内涵更为丰富,要求更加全面,不仅要注重内在美,而且要讲求全面美。笔者认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在“业强”“和谐”“美丽”的结合上求突破,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来讲,要力求把握好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让产业更强大。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打造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既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又要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有效保障优质供应,让乡村成为现代农业的基地、旅游观光的风景地、宜业宜居的胜地。
二是让乡村更美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让村庄美起来、庭院靓起来。和美乡村不仅要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画卷,更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核心引领作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良好家风;着力建设法治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推动人与人和睦相处,让村庄充满和谐友爱、展示温暖乡韵乡情,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是让村居更宜人。各地在乡村建设时,既要根据本地农民实际需要,又要结合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服务水平。乡土乡情是和美乡村宝贵的财富,诸如村口的风水树、庭院的小盘碾、村里的水井群,都呈现出浓浓乡情,是人们的美好记忆。因此,既要因地制宜保留当地的乡居风格,又要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既要因势利导修复生态廊道,又要发掘原有的乡土风情和乡村风貌,真正让乡村宜居宜业、更加美丽。
(刘朋虎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