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华对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动能”打造的、以产业数字化为引擎的“文化+”融媒体平台,旨在依托多种传播形态,推动跨界、跨域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展现中华大地万千气象。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让中华文化美美与共。
编者按:新华对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围绕“新时代、新发展、新动能”打造的、以产业数字化为引擎的“文化+”融媒体平台,旨在依托多种传播形态,推动跨界、跨域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展现中华大地万千气象。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让中华文化美美与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赋能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设立“新华对话: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专栏,旨在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多种传播形态,携手政府、媒体、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宣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中来。
作为经国务院办公厅确认、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华通讯社主管的中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方面,将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传播方式、贴近乡土民情,发挥好积极引导作用,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本期新华对话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社长匡乐成主持,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何德旭,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乡村产业发展专委会秘书长姚卜成两位专家,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政策、和美乡村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话题一:金融和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特殊作用?
匡乐成:大家好,欢迎两位专家光临新华对话。我们对话的主题是乡村振兴。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觉得,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里面最大的难点都是在乡村。如果中国的乡村振兴做不起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我觉得乡村振兴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非常重要。
我先请教何院长,何院长是财经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国家要乡村振兴,肯定需要大量的产业支撑,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的话,乡村振兴不起来,而产业要振兴,就需要金融和资本起作用。所以我想请何院长谈一下,金融和资本、或者金融和资金在乡村振兴中怎么样发挥特殊力量?怎么样扶持产业发展,怎么样扶持乡村振兴里面的实体经济?请何院长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见解和思考。
何德旭:好,谢谢匡社长!大家好。刚才匡社长讲的这个话题,确确实实非常重要,乡村振兴不仅仅涉及我们现在的高质量发展,也涉及现在中央反复强调的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跟我们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密切相关。没有乡村的振兴,没有城乡的协调发展,就不会有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乡村振兴,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确实实是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重要,所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边专门有一小段,来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刚才匡社长也谈到了,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我觉得这是乡村振兴里边最核心的内容,当然还有其他的内容,比如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这些也都很重要。这个里面,特别是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都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的。没有资金投入,要谈乡村振兴,基本上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到基层去调研的时候,一说到乡村振兴,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缺钱,就是我没有钱,我怎么能够振兴?所以,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投入,我们的乡村振兴可能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金融当然很重要。很早的时候,小平同志就讲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我们要推进乡村振兴,要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金融在里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讲,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我们的乡村振兴也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我们从历史上面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点。远的不说,我们在前几年脱贫攻坚的时候,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投入,我们的脱贫攻坚不可能在前几年顺利完成。所以,我觉得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里边,它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最近甚至于在未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的金融确确实实还有很多不适应的方面。
乡村振兴这方面的需要,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现在,我们的金融对整个乡村振兴支持的力度,应该来说还不够。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现在资金投入还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它的这个结构也可能还是有一些问题。乡村振兴对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现在的资金的供给,从它的特点来讲,还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对资金多元化的、多样化的需要。另外,目前的金融服务方式也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方面的需要。
最近几年,我们比较注重运用数字化的方式,来为“三农”提供资金方面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趋势,将来我们大的金融机构也好,新型的金融机构也好,不一定要在农村设多少网点。一些新型的数字技术,包括区块链、大数据,甚至包括人工智能这样一些技术,都可以非常广泛地运用到我们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这样一个过程。
另外,还有一点呢,就是说我们相关的一些配套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也都非常重要。当然,这里也涉及我们在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这个也至关重要。我们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控好风险,这个也涉及我们金融的可持续性。如果我们在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坏账,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也是不利于我们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也不利于我们金融长期持续地对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
总的来讲,我们还是应该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方面的服务。
匡乐成:何院长讲得非常系统。其实我理解,何院长的意思是,乡村振兴对于农村金融来说,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供更多的适合农村的、适合乡村振兴需要的金融产品供给。所以,您刚才讲的科技化、数字化包括中小微银行怎么发挥作用,特别是信用体系建设,非常契合当前农村的实际。
中国的农村是熟人社会,应该是信用体系很完备的。但是现在因为人口流动,农村的这种担保和保险的制度并不是很健全。
您刚才讲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以后还是会出现呆坏账,这还是有风险,而且支持乡村振兴的这些银行本身体量也不是很大,如果出现呆坏账的话,对他们损伤也是比较大的。
何德旭:本来我们对于农村这种贷款,就是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大。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重视信用方面的基础建设。
话题二:和美乡村的“和”有什么含义?
匡乐成:刚才何院长讲到乡村振兴里面的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就关系到,乡村振兴里面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城市化,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乡村振兴应该保留乡村味,特别是中国农村独有的这种传统文化。这里面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包括了诚信这种文化基因。乡村振兴以后的乡村,大家一看,还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乡村,而不是说把乡村变成城市。对我们来讲,也是我们乡村振兴一个重大考验。
通过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包括传统文化的保留,包括乡村特有民风的留存。这样的话才让我们这个乡村振兴,物质富裕以后精神富有同样存在,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听听姚社长的分享。
姚卜成:其实,现在我们提到乡村时候,大家都是都挺熟悉的。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乡村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个和美乡村的“和”,第一要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都要和谐共生。第二个,就是和而不同。比如说现在中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能搞“千村一面”。第三点,就是和谐相处,人心要合顺。和美乡村和美丽乡村相比,虽然有一字之差,但其差异应该是有表及理的。
所以说,和美乡村还应该包含几个内涵。我想首先,是要具备基本的现代化的生活。一个宜居宜业的村庄,不可能是一个很落后的,要具备现代化的基本设施。第二点,要宜业,比如现在我们要打工,要就业的话,可能不必从小山村里走出大山,必须到北上广才可以,在村子周边就能实现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比较大的就业。我想这是和美乡村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关于村庄的建设,这是一个很细的话题。怎么把资本下乡、知识下乡?怎么解决供应链、解决产业能够达到真正的宜居宜业?宜居还是说,要满足基本的一个现代化的,具备这样一个条件;宜业就是说,我们的就业能够方便能够就地小城镇化,那么这样的村庄,我认为才是一个和美乡村的基本条件。
匡乐成:姚社长讲得好。其实,不管是刚才何院长强调的金融力量,还是姚社长讲的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都是要恢复乡村的活力。如果乡村没有活力,没有年轻人,乡村再投入,都没有希望。
所以怎么样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回到乡村,在乡村能够创业,能够带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这其实也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所以我觉得下一步,乡村振兴真的要起到效果,还是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怎么样回到乡村,找到创业发展的道路,让他们在乡村里面能够找到存在感、找到成就感。这样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活力、发展永续。
所以现在乡村振兴我觉得不仅要重视产业的力量、金融的力量、重视文化的力量,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怎么样创造更好的就业政策、创业政策,然后让年轻人能够从大城市回到乡村里面去创业,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未来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