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通过建立全学段资助政策体系、推进“全面改薄”等多项举措,为贫困家庭撑起一把可靠的“保护伞”。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问题,是挖掉穷根、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性工程。11月1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通过建立全学段资助政策体系、推进“全面改薄”等多项举措,为贫困家庭撑起一把可靠的“保护伞”。
全学段资助为贫困学生保驾护航
全面资助是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的关键。据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介绍,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资助政策体系。
2016学年和2017学年,我省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113.5万人次贫困学生因此受益,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资助工作目标。
面向农村和贫困县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先后招生8561人,使更多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学习。对在本省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年4000元、6000元、1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除此之外,我省今年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将义务阶段学生“营养餐”实施范围从试点县扩大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学生由216万人增加到242.35万人。
确保年底完成7000所薄弱学校改建
“全面改薄”旨在解决贫困区域、贫困家庭学生上好学的问题。近五年我省投入260亿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作为2017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7000所薄弱中小学的改建是今年教育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截至9月22日,同一所学校校舍类项目和装备类项目均已完成的学校有4490所,完成率为55.45%;校舍类项目主体完工1891所,装备类项目完成验收3900所。
截至2017年8月底,我省“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校舍开工率100%、竣工率85.33%,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11位,比去年同期提高17位和12位。
虽然我省“全面改薄”总体进展顺利,开工率、竣工率在全国居中上游水平,但距目标仍有差距。下一步,省市要实行月督查、月报告制度,县里要实行周报告制度,拖后腿的项目要实施日报告制度,要安排专人督查,确保7000所“全面改薄”学校不折不扣地完成改建。
发挥职业教育“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去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超过8亿元,支持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实训基地、“双师”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投入1500万元,聘请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脱贫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为力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省投入资金2854.5万元,依托贫困县中职学校,开设“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定点、定时、定向,因人、因地、因时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坚持资源、资金、项目持续向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倾斜,强化地区特色专业建设,特设一批能工巧匠特聘教师岗位,深度改善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打造一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有力支撑减贫脱贫的可靠阵地。□本报记者周晓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