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都把脱贫攻坚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上。
一、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
(一)脱贫攻坚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和行动,合力攻坚的态势已经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都把脱贫攻坚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上。全国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动员体系、考核监督体系基本建立,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决策部署的态度坚决,措施有力,从省到乡,均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立下军令状,各级领导带头包村帮户,“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力攻坚的态势全面形成。
(二)中央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得到有力落实,各地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充满信心。
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决策部署得到了较好落实。一是精准识别不断完善。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成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管理。二是扶贫资金保障得到强化。中央和省级扶贫财政资金持续增加,审批权限基本下放到县,开展了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三是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贫困群众劳务输出、转移就业、资产收益扶贫、生态保护脱贫推进力度较大,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稳步推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四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关和企业定点扶贫大规模开展,社会组织扶贫逐渐增多,建立了相关激励机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五是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意识得到增强,脱贫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总体看,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初步构建,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加快改善。地方干部和群众对中央精准扶贫政策高度认可,充满感激,他们对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充满信心。
二、土地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作为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具体政策的相应功能和用途,体现出土地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土地政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主要涉及用地规划计划、增减挂钩政策、土地整治和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四个方面。在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方面,支持贫困地区根据全国土地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方面,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专项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央和省级在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分配下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时,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增减挂钩政策方面,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在土地整治和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优先安排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
(二)土地政策的重要作用。国土资源部不断完善落实土地政策,为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以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为切入点,改进土地计划分配方式,统筹区域城乡新增和流量用地计划配置,适当缩减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为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创造条件。二是探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预支使用办法,允许拆旧复垦完成前一定比例节余指标流转使用,缓解资金投入压力。三是打通增减挂钩、土地整治与耕地占补平衡通道,统筹协调,允许不同资金渠道的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四是建立贫困地区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快速通道,特事特办,保障扶贫开发项目及时落地。五是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确需尽快开工建设的,可比照灾后重建政策,允许先行用地。这些有效措施,进一步释放了政策潜能,提高土地在脱贫攻坚的利用效率,加快了“五个一批”脱贫攻坚渠道的畅通,使得扶贫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三、打赢脱贫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是深度贫困问题已由扶贫重点转为攻坚难点。对深度贫困地区采用常规措施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扶贫成本越来越高。2016年底,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等“三区三州”人口总量占全国的1.9%,但贫困人口占8.2%,贫困发生率为全国的3.7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难度很大。二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成为稳定脱贫新难点。在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因病、因残、无自身发展能力、脱贫难度比较大的乡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普遍薄弱,对农业农村发展带动能力较差,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集体经济底子薄,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集体经济尚处于空白,有的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产业支撑和人才支撑,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有限;四是贫困群众教育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外出务工创收能力有限。少数地方存在干部大包大揽、贫困群众“等靠要”,脱贫摘帽“干部急、群众拖”,脱贫攻坚“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目前,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来之不易,同时各项举措落实、政策见效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我们各个部门继续配合和支持,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付出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