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快乡村发展,同质产业适应性弱且有潜在的生态风险。”长期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省政协委员、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红霄此次两会带来关于农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
本报记者陈明慧
“乡村振兴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快乡村发展,同质产业适应性弱且有潜在的生态风险。”长期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省政协委员、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红霄此次两会带来关于农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
产业生态化是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实践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去年10月,张红霄带领研究团队分别对溧阳市戴埠镇及隶属戴南村、李家园村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2013年,戴埠镇陆续关停高污染的化工、矿山,戴南村利用村农林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旅产业,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搭建有机农产品销售平台,综合发展“观光+体验+科普+加工”等融合农旅产业。2020年,村生态农业和农旅产业收入占比92%,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5万元,2015年的村民人均收入才2.6万元。
“生态产业化为农村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提供了现实途径。”张红霄调研发现,李家园村在流转9000亩林地发展生态旅游后到2020年的10年间,农家乐和民宿产业群经营户数量翻了一番,接待游客数量从80万增至250余万人次,为当地提供1830个就业岗位,村里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由19%上升到50%。
“两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取得了农民收入、乡村集体经济与生态保护多赢的局面。”张红霄建议,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态产业链,对农村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根据乡村资源禀赋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将乡村“两化”融合纳入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促进农村生态与产业可持续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