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0日,“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1月20日,“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
在开幕式上,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表示,广州大学将积极承担起高校的职责和使命,立足广东扶贫实践,服务好国家乡村振兴大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宗约指出,2021年是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也是东西部协作进入新阶段的开局之年。广东省将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聚焦省内、省外两个主阵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上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创造广东经验,贡献广东力量。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表示,东西部协作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制度,希望乡村振兴研究团队秉持学术自觉和家国情怀,以东西部协作切入乡村振兴,开展有个性、有温度、有品质的特色智库研究,产出更高品质、更具影响力的成果。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罗劲荣表示,在新的阶段将继续承担起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为推进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发表了题为“以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东西部乡村振兴协作”的演讲,主张要把乡村问题嵌入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加以谋划,实现融合发展。广州市协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陈震以“巩固拓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广州力量’”为题进行演讲,强调要不断完善协作机制,丰富协作形式,拓展协作领域,把东西部协作的红利让更多人民共享,在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携手并进,全力打造东西部协作的“广州样本”。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岳经纶作了题为“省内对口帮扶的再分配逻辑――基于广东的实践”的演讲,认为以东西部协作为代表的对口帮扶是再分配机制下的政策产物,广东省对口帮扶的发展历程可从再分配的层次、内容及目标三个方面得到全景呈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现代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帅传敏在题为“太阳能光伏扶贫对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效应研究”的演讲中指出,要以碳中和为目标,进一步探索低碳能源产业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助推乡村振兴。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作了题为“东西部协作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的报告,在她看来,东西部协作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三大行动主体既有一定的运行自主性又有互补嵌入性,通过强化共同体思维意识等方式,助力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
在题为“陪伴式治理:乡村振兴中干部驻村的逻辑与回归”的报告中,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郝亚光以“引领性-主体性”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中驻村干部的行为逻辑。教育部长江学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作了题为“谈谈乡村振兴中人的因素”的演讲,强调在乡村振兴中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教授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出发,以“体制外挂”概念阐释了乡村振兴中东西部协作制度的运作机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何得桂作了题为“基层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与机制”的演讲,认为激活并释放基层党组织在保持群众路线方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较好破解基层治理领域“被动参与”与“被动治理”的现实困境。
据了解,围绕“东西部协作专题”和“乡村振兴专题”,本次研讨会还举行了两个平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西部产业协作模式转换”“对口支援背景下地方政府横向竞争逻辑”“东西部协作绩效评估考核政策变迁”“非均衡区域结对治理”“东西部协作的协同模式”“消费协作中的有为政府建构”“东西部协作的项目制”“农村养老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东西部产业协作何以可能”及“东西部协作如何助推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深入分析,探讨了东西部协作的实践背景、运行逻辑与实践成效。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主办,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协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界的嘉宾代表以及全国高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与会议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