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姣姣 通讯员 温金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
焦作市盯紧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乡村人才服务保障,着力打好政策引导、乡情吸引、培育带动“三张牌”,综合调动各方面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激发乡村活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焦作乡村振兴新篇章提供人才支撑。
打好政策牌,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从谋划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入手,起草了《焦作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在各县(市、区)及相关单位强化人才保障,凝聚全社会力量,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引进培育一批乡村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焦作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解决基层事业单位招聘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以及农技专家队伍、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出台了指导性文件。
在各类评选中加大侧重,注重在市管专家、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等评选中优先支持农业农村领域或扎根农村创新创业的企业人才。据统计,新评选出的第十一批市管专家中,专业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有15人,占13.5%。
在村(社区)“两委”换届中,为了挖掘年轻优秀人才,采用“地毯式筛选”办法,注重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发现识别优秀人才,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全市1992个村(社区)都至少有一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的目标,做好当地人才资源整合,为乡村振兴积蓄了强大的工作力量。
打好乡情牌,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为了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焦作市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以乡情为纽带,健全服务体系,全力保障返乡创业。
通过印发一封慰问信、组织一次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开展一次“家访”活动、开展一次“返乡人士看家乡”考察活动、开展一次集中宣传等活动,印发慰问信3万封,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50余场次,发放返乡创业政策宣传品3万份。
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逐门逐户普查登记,建立外出人才台账,为返乡下乡创业提供精准服务。
“从有经验和有行业资源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返乡创业农民工中选拔创业导师,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为4万余人次进行了创业辅导。”焦作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工作人员说。
此外,鼓励优秀农村人才、返乡人才开办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全市累计投资3.9亿元,建设或命名创业孵化基地113家,在孵实体1300个,通过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逐步打造产业品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
目前,全市有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6个,累计返乡下乡创业人数3.38万人,创办返乡经营主体3.33万个,累计带动就业8.46万人。
打好培育牌,盘活本土人才资源
焦作市将视线下沉,着眼于农村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对本土人才进行全面系统的摸排统计,围绕乡村重点产业和群众需求量体裁衣,利用县乡两级党校、农技学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本土人才培养,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民,打造乡村人才振兴“主力军”。
通过举办党政人才高级研修班时向奋战在脱贫攻坚、创文创卫、环保一线的年轻优秀干部倾斜,课程设置中大幅度增加了“乡村振兴”“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农业共营”“全域城乡规划与新型城乡形态结构”等现场教学、研讨互动版块,增强基层干部从事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工作能力;
组织930余名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训,采取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知识测试等方式,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城乡社区治理等内容进行学习,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村(社区)干部队伍;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市建立109人的师资库,确定16家培训机构和30余家实训基地,出台了《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焦作市农村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目前,焦作市现有8所农村职业学校,共开设农类专业13个,涉农专业在校生4200人,每年毕业学生1400人。
引进农业、中医药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提前做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士的对接,争取专家人才到焦作市服务意向,扩大省博士服务团到基层挂职锻炼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