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后普及时代,但城乡教育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容忽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探索乡村教育的出路,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后普及时代,但城乡教育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容忽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探索乡村教育的出路,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作为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中的重要单元,5月29日举办的“探寻乡村教育的未来”论坛,邀请乡村教育实践者,专家以及基层教育领导一起展开了切实讨论,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发展。
乡村教育的价值在哪里
据统计,中国乡村初中及小学学校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乡村共有740所高中,14477所初中,8.9万所小学。其中,在2013年至2019年的7年时间里,有超5万所乡村小学被撤销或合并。面临学校数量锐减问题,振兴乡村教育的出路和价值在何方呢?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表示,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的基本战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扶贫先扶智”,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根本性方案。
“因此我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要在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历史里去寻求永恒。这同时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我们不仅自己要寻求,也要孩子去寻求、去懂得,这会是人一生的基础。”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表示,乡村并不意味着贫穷、闭塞、落后,大山里同样也可以有未来学校,乡村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个乡村学校的校长照样可以评特级教师,照样可以发挥他的特长,可以引领教师和学生成长。
探索乡村教育路径
当下中国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农村教育的面貌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探索乡村教育发展路径?面向大多数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以田字格兴隆小学、美丽小学为例,他认为在乡村教育发展上,这两所学校都在办学体制上有创新,采取了委托管理的方式。
杨东平表示,不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政府全额拨款,委托一个理想的教育家团队管理,这样的模式应该在中国大力推广,它应该是撬动平庸化公办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可以打破千校一面的陈旧局面。
同时,在教育公益组织助学形态上,这两所学校也有所创新。杨东平表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公益组织是围绕政府工作的目标拾遗补缺。而公益组织真正重要的目标是促成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探索农村教育下一步应该是什么样的。”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敏洪说自己是乡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俞敏洪经常到全国各地的乡村进行教育调研。在俞敏洪看来,孩子基于乡村的教育,基于大自然的教育,基于乡村亲情的教育,基于对乡村传统文化理解的教育,从乡村学习走向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路径,才是正确的教育路径。
俞敏洪提出,对于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地区的孩子应该有另外一套更加贴合实际的、能够鼓励孩子全面成长的考评体系和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爱的教育、知识的教育以及成长的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在乡村学校优质发展上做了长期探索。在他看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是破解乡村学校课程缺失难题的关键。同时,王继新认为,当前不断发展的具有强交互式的软硬件产品将会使得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记者 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