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下简称《促进法》)将施行。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需要法律保障,所以说《促进法》的实行,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下简称《促进法》)将施行。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需要法律保障,所以说《促进法》的实行,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乡村振兴的路怎么走?各地因地制宜,各有探索,也各具特色,但也出现了一些走偏的现象,如有些工商资本,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利用乡村的资源发展项目,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却把农民屏蔽在外,甚至有地方出现了 “富了老板,丢了老乡”的问题。为遏制类似情况的发生,《促进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为切实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及权益,第一章第四条第二款则明确“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明确而具体的条款,让农民吃上了长效的“定心丸”。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振兴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难题,如产业如何发展、人才从哪里来、乡风文明怎么培育等等。共有十章七十四条的《促进法》,涵盖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细读条款,我们会发现,每一条款的内容都像一把破解难题的钥匙,而这些钥匙的含金量也都非常高,针对性也非常强,既能发挥法律的刚性约束作用,又具有“政策礼包”的助推作用。
另外,《促进法》还规定了责任和义务。如第七十三条就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促进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等。这些条款从法律上明确,乡村振兴是各级政府及部门实实在在的工作职责,而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相关各级及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真抓实干,履职尽责。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实施阶段,《促进法》的颁布施行,让这一战略实施的有了一个更稳的“方向盘”和更强的“助推器”,从而能走得更稳,也走得更快。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