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从农业农村部12月16日召开的记者会上获悉,我国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记者从农业农村部12月16日召开的记者会上获悉,我国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会存在同质化竞争进而影响产业发展成效?“你产黄金梨,我也产黄金梨;你发展大枣,我也种大枣”的情况,应如何避免?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这一问题,农业农村部近年一直高度关注,从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编好规划、选准产业。农业农村部组织中西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确定好扶贫的主导产业,力争在产业选择的开始就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继续组织832个贫困县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形成报告;组织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扶贫面广、带贫人数多、增收效果好、排在前18位的主导产业,逐一编制了产业发展指引,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优化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做精扶贫主导产业。
二是发展加工、延长链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拓宽市场空间。这几年,农业农村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方面的生产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品综合利用。像生产核桃的地方发展核桃油,种葡萄的地方发展各种葡萄酒,如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养牛羊的地方发展屠宰和牛羊肉食品加工等。832个贫困县累计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既避免了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竞争,也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
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就要突出特色,做好品牌文章。在产业扶贫当中,农业农村部支持广大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832个贫困县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万个,发展了一批“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如云南怒江草果,就是地方的独一份。在“独一份”的基础上“特中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更加鲜明,更突出。这其中更好的就是“好中优”。“错峰头”则是错季节销售。
魏百刚介绍,西北地区的定西马铃薯、云南花卉、湘西猕猴桃、南疆葡萄红枣、宁夏滩羊、怒江草果等,知名度都越来越高,打出了区域品牌。一些企业品牌也越来越亮,市场销路很好,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介绍,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在其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