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9.61万人,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985人,累计培训7.22万人,实现了“应就业尽就业”“应培训尽培训”。
11月5日上午,洛阳市“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了我市就业创业扶贫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把就业创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就业创业扶贫工作,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9.61万人,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985人,累计培训7.22万人,实现了“应就业尽就业”“应培训尽培训”。
一是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疫情期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家庭劳动力面临“有工不能打、有活出不去”的困境。市人社局专门成立了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专班,建立了我市外出农民工及企业用工大数据信息系统,同步开展省外用工对接,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等方式组织专车专列1951次,运送返岗农民工61151人,实现了“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的贴心服务。目前,我市贫困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应就业尽就业”。
二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推动、园区带动、项目驱动,鼓励更多“能人”返乡下乡创业,创办更多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带贫效应。截至10月底,我市新增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达14866人,带动就业5.95万人,其中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082人。
三是抓好培训提高技能。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需求”“实用”“订单”“定向”搞培训,截至10月底,我市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7.22万人。
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是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关键防线。今年4月,我省出台了《河南省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创新实行“三个突破”,即:岗位年龄上限由原来的60周岁,突破至不设年龄上限;岗位期限由原来的3年,突破至6年;从安置人员无工伤保障,突破至为其缴纳工伤保险或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进一步提升乡村公益性岗位保障水平。我市用足用好这一政策,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今年9月份,市人社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统筹制定各类公益性岗位管理规范,切实发挥“兜底线、救急难”作用。截至10月底,我市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3.19万人。(洛报融媒记者 余子愚 通讯员 李帆 文/图)